正文 第69章 讓悠揚音符撫慢焦躁的心(1 / 2)

完成了一天繁忙的工作,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中,此時大家最想做的就是如何讓自己從工作的疲勞中繡音樂療法是個不錯的選擇。聽聽舒緩的音樂名曲,做做時尚的“音票簍薰妻二讓我們從工作的疲憊和不快中徹底解脫出來。

《笑傲江湖》,金庸先生的武俠大作,想必大家都比較熟悉了。文中有這樣一段描寫:主人公受傷後,通過一曲音樂調節了心脈,理順了內息,最終轉危為安。當然這是小說中的虛幻描寫,但在現實生活中,音樂確實可以治病,這是我偶然發現的。

一次,我在坐診時來了一位患慢性哮喘急性發作的病人,當時因為實在太忙抽不開身,所以就隻能讓這位病人先稍等一下,當時房間裏正好放著樂曲。不一會兒,當我回到診室時,我吃了一驚,我剛剛離開十幾分鍾,這位病人竟已經睡著了,與剛才喘得透不過氣來的情形完全不同,她睡得鎮靜而安詳。隻不過相隔短短的十幾分鍾,就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這是為什麼?輕輕的樂曲聲提醒了我,應該是音樂舒緩了她的病症。

後來我就有意識地進行了這方麵的嚐試。我讓一位患有老年癡呆症的病人,聽一首他年輕時最喜歡的音樂。當他一聽到那首曾令他心醉的旋律時,這位幾乎誰也不認識的老人,仿佛一下子從睡夢中驚醒,雙手抓佳他孩子的手說:“柴可夫斯基,你的母親在哪呢?”

原來這首小提琴獨奏曲,一直陪伴著這位老人和他的妻子從相識、相愛直到結婚、生子……後來這位老人的妻子過世了,老人整個人都變了,變得誰也不認識了,即使是他的兒子。

經過在我那裏的初次試驗後,這位老人的兒子就天天給父親放他喜歡的音樂。漸漸地,這位曾經脾氣暴躁,生活在絕望中的老人,又回到親切、溫和、感激周圍一切之中。音樂幫他慢慢地恢複了記憶,改變了他的心緒,也使他記起那些曾被遺忘的曆史。

中醫認為,音樂五聲(即宮、商、角、徵、羽)與人體的五髒密切相關。宮音悠諧和,助脾健運,旺盛食欲;徵音鏗鏘肅勁,菩製躁怒,使人安寧;角音條暢平和,善消憂鬱,助人人眠;徵音抑揚詠越,通調血脈,抖擻精神;羽音柔和透徹,發人遐思,啟迪心靈。古籍《樂記》所言:“音樂者,流通血脈,動蕩精神,以和正心也。大詩人白居易也曾寫過一首《好聽琴》:“一聲來耳裏,萬事隔心中。清暢堪消疾,怡和好養蒙。"

北宋大文豪歐陽修在《歐陽文忠公集》中曾記載:“吾嚐有幽憂之疾,而閑居不能治也,既而學琴於孫友道滋,受宮音數引,久而樂之,不知疾在體”。說的是,他曾因為憂慮國家方麵的政事,而導致形體消瘦,即使吃過很多藥物也沒有什麼特別的療效。後來,向他的朋友孫道滋學琴,孫道滋用“宮聲數引”治愈了歐陽修的“幽優乏疾”,歐陽修深有感觸地說:“用藥不如用樂矣。”

1972年,波蘭政府根據幾位病理學家和音樂學家的建議,設立了第一個“音樂治療研究所”,醫生給病人的“藥”是一張德國古典作曲家巴赫的音樂唱片,“每日3次,飯後服用”,使按時欣賞音樂的病人所患多年的神經性胃病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