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癌症中醫藥治療(1)(2 / 2)

參芪瘦肉湯

【材料】黨參18克,黃芪18克,大棗6枚,黃花魚鰾適量,瘦肉250克。

【做法】魚鰾用微溫水浸軟,大棗去核,與其他藥置瓦煲,加水煲至魚鰾熟透,除去藥渣即成。

【功效】湯以黨參、黃芪、大棗組成,三藥大補氣血,配以黃花魚鰾,則有滋陰補氣血之功,是胃癌治療中理想的輔助湯水。

牛奶竹瀝飲

【材料】鮮牛奶200毫升,淡竹瀝50毫升,蜜糖21克,生薑9克(絞汁)。

【做法】先煮沸牛奶,再加入竹瀝、蜜糖及生薑汁,頻頻吸服。

【功效】牛奶性味甘平,入肺、胃經,有補益虛損、養胃潤腸的功效。而淡竹瀝為消風降火,潤燥行痰要藥,止煩消渴祛痰,配合暖胃散寒、止嘔開痰的生薑汁,對胃癌嘔穢痰涎或宿食者,佐療力雄。

附子砂仁瘦肉湯

【材料】熟附子9克,砂仁9克,菱角60克,生薑4片,幹薑9克,瘦豬肉250克(或用豬肚半個)。

【做法】把菱角洗淨搗爛,與瘦肉及各藥置於瓦煲,加水煲至瘦豬肉熟即可。

【功效】據《中藥大字典》記載:菱角有抗癌作用,配附子、砂仁、幹薑等暖胃健脾藥,故對胃癌有防與抗的功效。

(第二節)肝癌的中醫藥療法

肝癌究其臨床現象,相當於中醫學的“黃疸”“臌脹”“暴症”等疾病。《聖濟總錄》對黃疸有“心間煩悶,腹中有塊,痛如蟲咬,吐逆喘粗,此是血黃”的描述;《素問》對臌脹有“有病心腹滿,旦食不能暮食,此為何病?對曰:‘名曰膨臌’”的答案;而《靈樞》亦謂:“臌脹如何……腹脹身皆大。……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唐代王燾《外治秘要》對“暴症”的描述為:“腹中有物堅如石,痛如刺,晝夜啼呼,不療之百日死。”肝癌四大主症為腹塊、肝痛、乏力、消瘦,一到惡性發作,治療就相當困難。

一、適用藥方

【處方一】

症見上腹部腫塊伴刺痛,神疲乏力,麵色萎黃,納差腹脹,肝肋下觸及,質硬有明顯的結節,舌質紅絳,苔少或花剝,脈弦細數。

黨參30克,白術12克,黃芪30克,柴胡9克,茯苓21克,穿山甲12克,桃仁9克,丹參30克,蘇木9克,蚤休9克,牡蠣30克,鼠婦(地頭花)9克。

服法:每日1~2劑,水煎分2~4次服。

【處方二】

本方可與放射治療同時應用,效果良好。

白花蛇舌草150克,白茅根120克,白糖適量。

服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處方三】

正氣屏癌丸:人參9克,琥珀6克,元胡6克,馬寶6克,當歸6克,麝香6克,木香9克,沉香6克,附子3克,雄黃6克,茯苓9克,油桂1.5克,猴棗1.5克,薑黃12克,三棱12克,蒼術9克,穿山甲9克,川芎6克,乳香9克,沒藥9克,紫石英12克,青鹽6克。共研末,蜜製為小丸。

服法:每服6克,早、午、晚各服一次。

本方唯一缺點是價格太貴,非一般人家所能為之。

【處方四】

當歸15克,生芪24克,金銀花9克,半枝蓮30克,白花蛇舌草60克,正馬胡12克,大黃9克,黃芩9克,炙梔子15克,生豨薟草90克。

服法:每日一劑,水煎服。

【處方五】

白芍21克,梔子9克炒脆,蒲公英,青皮各6克,當歸15克,丹皮9克,沒藥及枳殼各6克,金銀花,甘草各15克,川貝母9克,茯苓12克。

服法:水3大碗煎至八分,每天早、晚各一次,一劑藥可煎三次服用,忌煙、酒、怒氣。

二、民間秘方

【秘方一】

鐵樹葉240克,紅棗10枚,在瓦罐內煮熟,吃棗飲湯。

【秘方二】

用新鮮之白花蛇舌草,每次120克,滌淨榨汁,約榨兩次,棄渣留汁。年齡在50歲以上的患者,可將蜂蜜30克,和入汁中;50歲以下之患者,則用開水衝食鹽少許,和入汁中,盛以瓷碗或茶缸,隔水燉熟,取出溫服,效驗如神。“白花蛇舌草”青草可購得,此方專治肝硬化及肝癌。

【秘方三】

蛤蟆皮連頭及眼腺一起剝下,將皮表麵的腺體顆粒挑破,有白漿溢出,立即外敷於癌腫處(深部腫瘤按穴位外敷),外蓋紗布,每日換1~2次。或將蛤蟆皮曬幹炒脆,研粉,每日3克,分3次服,或9隻活蛤蟆,加黃酒1500克,煎2小時,每天服15毫升(本方也適用於食道癌、白血病)。

【秘方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