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淋病防治常識
一、什麼是淋病
淋病是淋菌性尿道炎的簡稱。是一種古老而又常見的性病。
多發生於青年男女。
淋病的病原體即奈瑟菌,是1879年由Neisseria首次分離出的淋病雙球菌,因而淋病雙球菌又稱為奈瑟雙球菌。
淋病雙球菌呈腎形,兩個凹麵相對,大小一致,長約0.7微米,寬0.5微米。它是嗜二氧化碳的需氧菌,革蘭染色陰性,最適宜在潮濕,溫度為35℃,含2.5%~5%二氧化碳的環境中生長。
常存在多核白細胞內,橢圓或球形,常成雙排列,無鞭毛、無莢膜,對外界理化條件的抵抗力差,最怕幹燥,在幹燥環境中1~2小時即可死亡。在高溫或低溫條件下都易致死。對各種化學消毒劑的抵抗力也很弱。
淋菌有菌毛,上有吸附因子,對人類柱狀上皮與移行上皮有特殊親和力,故易侵犯泌尿、生殖係統。淋病幾乎全是通過不潔性交傳染的。如果女性與感染淋病的性伴侶發生性關係,則淋菌很快侵犯女性的泌尿生殖道上皮而致淋菌性尿道炎、前庭大腺炎及宮頸內膜炎。青春期少女由於陰道黏膜抵抗力弱,偶可得淋菌性陰道炎。
二、淋病病原體如何侵犯人體
正常成年男性尿道長15~18厘米,舟狀窩黏膜由鱗狀細胞組成,前尿道黏膜由柱狀細胞組成,後尿道及膀胱黏膜由移行上細胞組成。細胞的排列及層次以細菌的抵抗力各不相同,舟狀窩係複層鱗狀細胞重疊組成,對淋病雙球菌的抵抗力最大。前尿道柱狀細胞是成行排列而且是單層結構,一遇感染,病菌即可由細胞間隙進入黏膜下層,引起嚴重病變。後尿道及膀胱三角區的移行上皮由於受解剖結構上的限製,不能伸縮自如,也易受侵襲。膀胱壁除三角區具有很大伸縮性,移行上皮能起鱗狀細胞的作用,不受淋病雙球菌的影響。
淋病雙球菌進入尿道後,借助於菌毛,蛋白Ⅱ和lgAl分解酶迅速與尿道上皮黏合,淋病雙球菌外膜的蛋白轉至尿道的上皮細胞膜,繼而淋病雙球菌被柱狀上皮細胞吞食,然後轉至細胞黏膜下層,通過內毒素脂多糖和補體,lgM等的協同作用,於該處造成炎性反應。36小時後,即引起嚴重的黏膜紅腫,並有膿液出現,白細胞均集中於細菌叢的周圍。細菌進入尿道腺體和隱窩以後同樣可自黏膜層深入下層組織。各腺窩開口,為細菌進入之要道,病理變化較其他部位更為嚴重。腺管及窩開口常被阻塞,分泌物不能外泄,造成腺和窩的膿腫。
經過炎性反應以後,尿道黏膜大半壞死,反應嚴重的,黏膜下層組織,甚至海綿體也受影響,因而發生尿道周圍炎、脈管炎、淋巴結炎和腹股溝淋巴結炎等。修複時所有被破壞的細胞均為鱗狀細胞所替代,修複的黏膜增厚、增硬、容易出血。黏膜下層、腺窩及其他周圍組織受到侵襲時,多為結締組織所替代。感染嚴重或反複發作的,可出現纖維化,引起尿道狹窄。
三、淋病是如何傳播的
淋病係由淋球菌引起的泌尿生殖係統化膿性感染,多由不潔性交引起,主要侵犯泌尿生殖器黏膜,亦可經血流擴散全身,是我國目前性傳播疾病中最常見的一種。人是淋球菌唯一天然宿主,故淋病患者是淋病的主要傳染源。主要通過性交傳染,暗娼和嫖客是主要傳播者,男性同性戀可感染肛門與直腸。淋菌汙染的衣褲、被褥、寢具、毛巾、浴池、便器等偶可間接傳染。新生兒淋菌性結膜炎由母體產道分泌物感染。幼兒淋病見於2~8歲,因與淋病患者同床就寢與淋病汙染物接觸而引起淋菌性外陰陰道炎。
淋病不僅在異性戀中廣為傳播,也在同性戀中傳播、蔓延。同性戀采取特殊性交的方式而發生通常不易發生的淋病。幼女的陰道上皮對淋病雙球菌特別敏感,父母雙方隻要有一方傳染上淋病,其幼女就可能染上淋菌性陰道炎。
1.性交傳染
人是淋球菌的唯一宿主。淋病患者是其傳染源,性接觸是淋病主要傳播方式。成人特別是男性淋病99%~100%屬於性交傳染。目前,我國以暗娼為主要傳染源。各國調查資料表明,在淋病患者中,男女一次性交感染率為22%~35%,男女雙方感染率是男性易於傳染給女性。一次性交男性傳染給女性的感染率為50%~90%,女性傳染給男性的為25%~50%,感染率與性交次數成正比。男性與女性病人性交感染率平均為19%~25%,二次為35%,三次為49%,四次為57%。
2.非性接觸傳染
主要是接觸病人含淋病雙球菌的分泌物或汙染的用具,如沾有分泌物的毛巾、腳布、腳盆、衣褲、被褥、床單、浴盆、大便紙,甚至是廁所的馬桶坐板等均可傳染。特別是女性(包括幼女),因其尿道和生殖道短,很易感染。調查表明,淋病患者淋浴時汙染明顯存在,且其使用過的物品陽性率也較高。如果健康人在其淋浴後半小時內接觸汙染物,則易於感染上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