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寶島台灣行(1 / 2)

寶島台灣行

散文隨筆

作者:南仁民

每當看到已出閣的愛女探親返回時那種依依不舍的眷戀和欲言又止的糾結,我心裏就有一種莫名的複雜情感,腦海中就浮現出了中國的地圖,情不自禁地就聯想到了台灣。在祖國的版圖上,台灣不正像一個依偎在大陸身旁的嬌嗔姑娘嗎?因此,一探“姑娘家”的想法,就一直縈繞在我的心頭。

今年,為了史誌編纂的需要,並應台北文教協會的邀請,作為慶陽市台辦組織的赴台史誌參訪團的一名成員,我終於有了這個探視的機會。

11月2日,滿載328位旅客的台航客機,從西安直航三小時半後,於晚上8時25分把我們送到了台北桃園國際機場。這時,夜幕已經降臨,周圍一片昏黑。目之所及,隻能看到台北市華燈初上的輝煌燈火和桃園縣壯觀夜景的模糊輪廓。在一聲聲“不好意思”、“請XXX”的招呼聲中,我們入住到了桃園桃禧航空飯店。這時26.8℃的氣溫使我們真切地感到有一股熱浪悄然襲來,很快剝去了我們出發前已穿著多時的保暖內衣和刻意準備的心儀外衣,頓覺渾身上下輕鬆舒暢了許多。加之,遠離了繁雜事務和忙碌的工作,心情也格外愉悅。參訪考察就在這種舒心的感覺下開始了。

故宮賞寶:最養眼的是小學生隊伍

到了台灣,首選的參觀點當然是故宮博物院了。早就聽說這裏珍藏著與北京故宮博物館不盡相同的銅器、玉器、漆器、瓷器、雕刻、文具、圖書、文獻、書法、古畫、碑帖等十幾類70多萬件曆代精品文物。因此,欲往故宮博物院一睹為快的心情就不言而喻十分急切了。

故宮博物院在台北市士林區外雙溪。第二天,陪同我們的台北市文教協會的洪鋒和老陳就帶我們乘坐大巴輾轉街巷,向這裏趕去了。快到士林區中正路一個十字路口時,一隊小學生隊伍完全吸引住了我的視線。他們大約有十七八人,呈“一”字型路隊,從我們對麵從容地走過來,穿過斑馬線又向前走了。他們沒有家長接送,沒有教師監護,沒有路隊長管理。但是,卻沒有一個交頭接耳、推搡玩鬧的,也沒有滯留不前的。那種淡定的神態,簡直就是專供遊人觀看的訓練有素的儀仗隊。我正看得入神,綠燈亮了,大巴又行進了。我們很快就到了博物院廣場。一下車,即見六根石柱組成的牌坊矗立廣場之前。坊上孫中山手題的“天下為公”四個大字熠熠生輝。淡藍色琉璃瓦蓋著米黃色牆壁的院頂典雅別致。繞在青石台上的潔白玉石欄杆清新可人。拾級而上,刻著“博愛”二字的銅鼎光照院門。不知這是策劃者的主意,還是設計者的心裁,整個博物院的外形完全是仿照北京故宮的式樣建造的,是典型的宮殿式建築。入宮之後,轉到大廳,逗留了片刻。院工作人員給每人發了一個助聽耳機,就上樓參觀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充斥著曆史厚重痕跡、泛耀著亙古不變氣息的大型展物——毛公鼎。再就是那一件件琳琅滿目、目不暇接的奇珍異寶。像那翡翠白菜的精致、東坡肉塊的逼真,若非在博物館展廳,絕難分辨那是玉石打造,還是真品陳列。不過此時的我,一切都視而不見,觀而茫然。眼前隻有那一列小學生的隊伍像放電影似的在不停閃現,養眼觸目,直抵心扉,難以釋懷。我覺得這才是值得觀賞和流連的真正的玉、無價的寶。這是學校的教育成果,還是家庭的約束修為;是社會環境的影響熏陶,還是自小養成的自覺習慣?反正比故宮的珍寶更養眼、更滋心、更值得品味。

阿裏山林浴:洗不掉的是被侵略的國恥

這天,我們早早就被賓館的叫醒電話催起來了。說是要趕在早班車流之前,去享受阿裏山晚秋的林浴。剛到山口,果然細雨絲絲,沁人的涼意撲麵而來。不知這是阿裏山看見大陸的親人而潸然淚下,還是鎖山的晨霧被太陽感化成了露珠飄灑,抑或是老天為了展示一個全新的山景在施行早浴。反正阿裏山因為這雨,更兼那半山坡上茶林裏身著粉紅色衣裙的采茶姑娘的點綴,便多了幾分柔情,幾點雅意。

這天遊客很多,一輛輛大巴在山中穿行。車到之處,一隻隻叫不上名堂的鳥雀,在林澗穿躍;一株株百年楠、千年檜,在車前把翠綠可餐的身姿閃耀。半道上,雨停了,大巴停下來,休息了一會兒。眼見著那濕漉漉的石板路,綠毯一般的林草地,曉霧輕鎖的采茶姑娘,渾然構成了一幅自然天成的休閑畫麵,讓人感覺到時光的靜和美。麵對這大自然的奇特美景,除了貪戀地享受和陶醉,你還能做些什麼呢?自然是不停地按動快門,定格這璀璨的令人感歎的瞬間。

一會兒,大巴繼續順著那蜿蜒的山道一直前行,把我們送到了阿裏山林海的深處。然後是我們沿著棧道攀援,真切地享受林浴了。一隊隊遊人,穿行在茂林之間。山林很大,陪同我們的小洪不停地叮囑要跟上隊伍,深怕誰沉醉於林浴中偏安忘歸。仰望著那奇特的百年黃楠、千年紅檜的偉岸,細觀著那三代木、空心檜的奇特,真讓人流連難前。特別是那具有2300年長壽、11.3米粗的紅檜,極像阿裏山之長,擺出大家的風範,巍峨得讓人生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