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接受思維體驗管窺
專家來稿
作者:薛中軍
由Asger Leth(阿則·萊思)導演,Summit Entertainment(尖峰娛樂)製作的美國影片Man on a Ledge(《窗台上的男人》),雖然並未像有些美國大片那樣火爆賣座,但絕不乏典型罪案驚悚片的諸多因素。無論影片內容還是形式都擁有多元多層引人深思之處。尤其是影片給予觀眾的接受思維體驗,耐人尋味。筆者認為,該影片至少有如下幾個方麵值得借鑒參考。
一、非線性敘事路徑的懸疑設置
故事片敘事通常以線性路徑為多。然而,Man on a Ledge(《窗台上的男人》)則不然,它的敘事路徑是非線性的。確切地說,它是以一個點為中心的圓周輻射式敘事。圍繞主人公尼克·卡西迪這個人物中心點,影片有多條線索輻射式打開:尼克·卡西迪與女性談判專家的溝通線索;尼克·卡西迪弟弟與女友合作做事的線索;富麗堂皇的大廳裏,金融大亨們融資開會的線索;警方調查沃克(尼克·卡西迪)身份的線索……其中的每一條線,又兼有衝突伏筆的明暗相交。比如,有尼克·卡西迪與弟弟在父親葬禮後拳腳相加的衝突;有尼克·卡西迪衝破警察層層攔截的亡命逃脫;有尼克·卡西迪泰然自若入住高檔摩天賓館的情節等,這諸多充滿懸疑色彩的視角無不吸引觀眾將接受思維開啟:尼克·卡西迪到底是什麼人?他怎麼了?他這是意欲何為?當然,這當中的每一個懸疑皆成為影片故事鏈條上的一個個焦點,從而使故事得以展開一個又一個精彩情節,讓觀眾欲罷不能。
相對諸多觀眾而言,對傳統線性敘事結構的故事通常會有一個已知的經驗性預估,隻是對具體細節有些未知的好奇。但是,像該影片這種打破線性敘事特點的故事展開,采用多鏡頭跟蹤方式鋪陳,或正敘、或倒敘、或插敘,均以表現同一時間人物狀況為主,從而大大打破了觀眾已知的經驗性預估,無疑給觀眾帶來一種全新視覺接受思維體驗。正是因為這種不以時間來安排鏡頭順序,而以人物來安排故事訴說的影片結構手法,不到最後一刻,觀眾是不會把整個故事弄明白的。電影編導們也便達到了把握觀眾接受心理的目的,即在給觀眾不斷出乎預料的刺激性體驗中,使影片故事得以不斷發展,讓觀眾達到最佳接受思維體驗,實現審美享受。
說起來,該影片看似尋常普通,一如它的片名沒有美國諸多影片通常使用的任何噱頭。比如,絕無血腥、暴力、色情等浮於麵上。影片開始,也看似尋常。鏡頭中的主人公尼克·卡西迪(Sam Worthington薩姆·沃辛頓飾)走出地鐵口,作為芸芸眾生中的普通一分子,他走向典型的紐約金融街建築群,彙入那匆匆人流。很快,他走進一座摩天賓館大樓,以沃克身份選定了高層全景套房2105入住……稍後,他爬出窗外,站在了如臨深淵的摩天賓館的窗台……終於,晨朝時的靜謐被樓下街道一名女子的高聲驚叫打破:look! There’s a man up there! Right there!(看!上麵有個男人,就在那兒!)
……隨著鏡頭的閃回,尼克·卡西迪站在摩天大樓賓館如臨深淵窗台上的一切表現,似乎有了一個可解釋的理由,也開啟了觀眾接受思維的又一個判斷:即尼克·卡西迪想以這種方式自殺。然而,出乎預料的是,事情並非如此,這不過是編導們設下的一個懸疑。由此,觀眾的胃口被吊足,欲知後事分解。該片這種給觀眾接受思維體驗的感覺是自始自終的,懸疑設置之巧妙甚至持續到最後橋段。比如,摩天賓館老服務生接引尼克·卡西迪入房,給尼克·卡西迪送吃的,以及接管尼克·卡西迪弟弟的背包等行為,曾引發觀眾擔心、猜疑、迷惑,但在最後橋段觀眾所有上述感覺皆化為烏有,恍然大悟。與此同時,尼克·卡西迪弟弟送給女友大戒指求婚的橋段,則以令人忍俊不禁的黑色幽默結束全片,使觀眾不能不為編導們具有諷刺意味的匠心獨運叫好。
總之,經驗告訴我們,有時大凡一些警匪罪案片,許多觀眾時常可以猜出故事大致走向。有時,某些個別情節橋段更會如出一轍,驚人相似。然而,該片編導顯然造化頗高,創意獨到,幾乎未給觀眾任何遐想的機會,帶給觀眾的是充滿新奇意味的接受思維體驗。這主要體現在,該片編導似乎深諳觀眾心理之道。他們不僅擁有超常的對觀眾心智的把脈,而且能通過逆向思維反其道而行之,不落俗套地進行非線性敘事的懸疑設置,從而促使觀眾好奇心隨情節展開不斷強化。這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麵。首先,輻射式思維的故事線索令人耳目一新;其二,多重視角的伏筆像鉤子一樣釣住觀眾的心,召喚結構鋪陳獨樹一幟;其三,跌宕起伏情節迭生架構,既緊鑼密鼓又渾然天成,恰如其分。正是在主人公狀況始終不明朗情境下,正邪、良惡、美醜事件紛至遝來。此時,觀眾的各種心理也不斷被衝擊、挑戰,直至觀完影片,大舒一口氣,原來如此!從而,觀眾得到一次深刻的審美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