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昭李千尋入京可不是為了殺他,而是給了他最後一次選擇的機會,但是他依舊還是選擇不妥協,他若是答應了高名揚入京,哪裏會出現這麼多事情。”
“如果當初李千尋答應了高名揚,那麼高名揚就不會死,那麼李家的人也不會被迫遠離洛陽,到現在隻剩下一個生死未卜的獨女。”
“以及......那把可先斬後奏的金刀!”
人生在世,眾多瑣事。誰是誰非又如何說得了。李千尋入京便是失了自己,不入京便是失了所有。難怪,當初高名揚最初那麼生氣,質問李千尋為什麼還不肯放下所謂的氣節,為什麼又幾乎自殺在了李千尋手上,以及為什麼高名揚剛剛死掉的時候,四麵八方就出現了早就埋伏好的殺手。
所有的事情起源,都源於李千尋當初選擇了氣節!
他錯了還是對了?
人在世界走一遭,往往都是身不由己的。
所謂的感同身受,不過是某種輕微的奉承而已。不同的人生,便不會有所謂的感同身受。水覺得冰故步自封,而冰覺得水隻會順勢而流。
林昭不知道應該如何回複,所以選擇了沉默。
“話說回來,你陪著李千尋走完了最後一段路,你覺得他為人如何?”中年人露出了難以察覺的笑意。
“李千尋,”林昭頓了頓,以很不情願的語氣回道,“不得不承認,他是一個人令人敬重的英雄人物。”
處於許多種條件限製,這位中年將軍並未對林昭的話有所表示,而是選擇了沉默。而沉默,往往在某種程度上就表示著默認。雖然不是所有的沉默都表示默認,但是在這個本應該義正言辭表示忠心的時候選擇了沉默,那就已經是最大的默認了。
“所以,我們可以開始了嗎?”林昭問道。
這是很奇怪的一幕。負責截殺的人並不著急動手,甚至有想要坐下來談談的想法。但是被截殺的人,反而總是一副蠢蠢欲動的樣子。
但是這一次,林昭沒有受到輕蔑。
想起了那不可違抗的命令,這位中年將軍眼中的讚賞,漸漸化作了冰冷。於是,這場出現在汴京城短暫的談話,也宣布了終結。
雖然他覺得林昭很不錯,但是這天下有很多很不錯的少年。今天死了一個,明天就會在冒出來一個。
總會有一個懂得審時度勢的人出現。
數十名大宋精英邁著整齊的步子向前,幾乎凝結的殺意讓空氣變得停滯。
林昭那細小的雙眼緊緊盯著對方,沒有握劍的左手食指,在大腿上不斷的顫動。若是有人注意到他的手掌,一定會驚訝的發現,林昭手指顫動的頻率和對麵走來宋軍的步伐幾乎一致,到了後麵更是完全一致。
而也就在這個時候,從後方慌慌張張跑來了一人,在那中年將軍耳邊輕語幾身。沒聽見他說什麼,隻看到那中年將軍的臉色先是疑惑,然後又好像放鬆了許多,最後則是臉色變得陰沉。
隻不過,他那臉色上的陰沉也隻是出現短暫的片刻,然後就被一股發自內心的恭敬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