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辨證分型治療驗案(18)(1 / 2)

1964年1月13日三診:眩暈顯見好轉,夢幻尚多,餘均好。

黃芪9g,遠誌4.5g,石決明12g,砂仁1.5g,熟地黃12g,黨參9g,白術4.5g,焦酸棗仁9g,麥冬9g,桑葉9g,北五味子1.5g。5劑。

1月20日四診:眩暈未曾發作過,右腹之跳動亦瘥。原方續投宜也。

生黃芪9g,遠誌4.5g,石決明12g,砂仁1.5g,熟地黃12g,焦酸棗仁9g,白術5g,麥冬9g,五味子1.5g,桑葉9g。4劑。

按:本案乃心腎素虧,中氣失調,匐伏後起立即眩暈不支,時作悸忡,顯係厥氣上逆,陰隨陽浮。病情發於一朝,病機伏於平素。案中用藥,以生脈散心腎兼治,加酸棗仁、遠誌以寧心,地黃以滋腎,黃芪、茯苓、白術以斡旋中州之氣,桑葉清上,石決明鎮下。看似平易,實費斟酌。四劑見效,廿劑收功。

醫案出處:《何任醫案選》

驗案4

楊某,男,58歲。初診:有頸椎病史5年餘,近因工作繁忙而誘發。症見眩暈耳鳴,兩目幹澀,視物模糊不清,頭痛,伴心慌胸悶,心煩失眠多夢,五心煩熱,口幹不欲飲,腰膝酸軟,性功能喪失,舌質暗紅,苔薄白,脈細數。頸椎片提示:頸椎2~3節骨質增生。腦電圖無異常。經顱多普勒檢查示:基底動脈及大腦動脈供血不足。

證屬肝腎陰虛,髓海空虛。治宜滋養肝腎,填精補髓。方用左歸飲加減。

熟地黃30g,製何首烏30g,山茱萸10g,枸杞子10g,鹿角霜15g,龜甲膠10g,阿膠10g,茯苓15g,牛膝15g,續斷15g,知母12g,僵蠶10g。水煎服,每日1劑。

二診:服前方5劑後,眩暈耳鳴、心慌氣短減輕,睡眠轉佳,腰膝酸軟好轉。繼上方再服10劑後諸症悉除,性功能恢複正常。

後用知柏地黃丸以鞏固療效。隨訪2年,未見複發。

按:方中熟地黃、製何首烏、山茱萸、枸杞子滋補肝腎;鹿角霜、龜甲膠、阿膠填精補髓,益氣養血聰明;山藥、茯苓健脾以補後天生血之源;牛膝、續斷、知母、僵蠶補肝腎而平肝息風。

醫案出處:《趙昌基臨床經驗與學術研究》

二、清陽不升

驗案1

俞某,女,54歲。

頭目眩暈半年,甚則昏厥,伴肢體抖動,心悸惕惕。查心電圖及腦電圖均正常,X線攝片提示第5頸椎肥大性改變。診斷為頸性眩暈,收住病房。患者麵色萎黃少華,脈細軟,舌淡苔薄白。

證為脾虛清陽不升,氣虛瘀血阻滯。治擬益氣升陽,活血化瘀。用益氣聰明湯加味。

黃芪12g,黨參12g,炒升麻4.5g,葛根9g,蔓荊子9g,白芍9g,炙甘草2.4g,通天草9g,細辛4.5g,橘紅4.5g,水蛭粉1.5g(衝服)。

服上藥4劑後,眩暈減輕,昏厥未作。上方去橘紅續服10餘劑,治愈出院。門診隨訪,未見複發。

按:脾胃為一身氣機之樞紐,敷布精微於全身,脾升則健,胃降則和。若中氣不足,脾胃功能失常,升降之機紊亂,清陽之氣不能上榮,則“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症見眩暈綿綿,遇勞更甚,少氣懶言,脈細,舌淡苔薄等。治當補中升陽。《證治準繩》益氣聰明湯最為合拍。藥用黃芪、黨參、升麻、葛根、蔓荊子、細辛等,或用補中益氣湯加減而獲良效。

醫案出處:《古今名醫臨證金鑒頭痛眩暈卷——顏德馨》

驗案2

田某,男,54歲。1995年7月4日診。

眩暈5個月,加重1個月。始起眩暈,未介意,緣於眩暈久而未愈,遂自認為可能是高血壓,便自購降壓片服之。藥後未料眩暈愈甚,於是來診治。現頭暈沉,目不欲睜,坐則暈減,動則加重,蹲坐起急,眼冒金星,甚則眩暈欲仆,神疲乏力,心悸氣短,白晝有昏昏欲睡感,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而無力。測血壓12.24/9.31kPa。

辨證屬氣血虧虛,清陽不升。治以補氣養血,升舉清陽。

黃芪30g,黨參30g,麥冬20g,五味子20g,升麻10g,柴胡10g,當歸20g,炙甘草30g,黃精30g,製附子10g(先煎30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