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第六節)(1 / 3)

大年初三,北平和平解放的好消息又傳來,伴隨著節日的歡樂氣氛,解放區的人民更是一片沸騰。隨著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全部勝利結束,長江以北廣大地區,基本上都在新政權控製下。長江以南的國民黨統治區,也已處在風雨飄搖之中。

中國土地遼闊、曆史悠久、文化燦爛,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自然形成“十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的社會現象。中國經過兩千多年封建社會大一統的流傳,除去春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節日外,全國各地從南到北大都還遵循:過完春節初五要圓年,俗稱“破五”的風俗,是送窮神迎財神的日子。到圓年那天,家家戶戶要包餃子,上供品、放鞭炮、吃團圓飯。但周村街芝麻大的地方,風俗卻與別處不同,她是初三圓年,唯自成一家,竟比別處提早了兩日。

為何周村街是正月初三圓年?說起這個奇異的風俗,卻與一個人有莫大的關係。據史書記載,明朝崇禎七年(公元1634年),周村西南郊青年李化熙,殿試三甲考中進士,進入明朝廷為官,其先後在山西、河北、天津、四川等地主政。李化熙為官清廉,撫恤災民,敢於為民請命;他不怕權貴,處理了一些大案要案,由此受到朝廷的重視。恰此時,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已呈燎原之勢,皇帝即旨諭任命李化熙為陝西巡撫、榆林三邊總督,統理西征軍務。李化熙遂擁兵十萬與李自成的農民軍作戰,不料卻敗下陣來。這時吳三桂卻引清兵入關,滅亡大明朝,李化熙卻轉身投順清王朝成為貳臣。他一路青雲直上,官直做到刑部尚書、太子太保。後因滿清忌憚漢人官僚,且官場傾軋嚴重,李化熙隻得以家母年邁為由,於清順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辭官還鄉。

李化熙歸隱家鄉周村後,多方賑濟災民,又修路架橋造福鄉梓。還利用自己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出麵商請地方官整治市場秩序,打擊地痞流氓欺行霸市和貪官汙吏的橫征暴斂。李化熙又出資代替市賈應納稅賦,首次倡設“義集”,並在周村義學胡同西頭對麵的北極閣前,立一方六角形“今日無稅”石碑。上刻“嚴定稅額”和“立集始末”等內容為信,首改周村“官集”為“義集”。

“世人熙熙皆為利來,世人攘攘皆為利往”,每一分每一厘每一毫能賺則賺,就像蒼蠅逐的是血,商人逐的是利一個道理。周村“義集”這一製度創新,有此機會誰肯放過?使全國各地的商戶、包括國外的客商,亦聞風紛至遝來。自李化熙始,他家族子孫六代人,綿延二百餘年“代市完稅”,促使周村街的商貿由此空前繁榮起來。才有如今“金周村”、“旱碼頭”、“天下第一村”的美譽,成為當時全國首屈一指的商貿中心。

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曆朝曆代明君賢相、高官大爵,燦若星鬥,不可勝數。如李化熙家族有如此善舉者,約略數來能有幾人哉?這是家風使然,實與李化熙的母親,李老太太有密切的關係。李老太太是個深明大義,整日吃齋念佛,心地仁慈的人,直活到一百零一歲高壽,李化熙卻去世在母親之前。李老太太雙手使勁拍打著兒子的臉,恨聲道:“你早死十年是忠臣,晚死十年是孝子;現在卻死了,不忠不孝算什麼呢?”其實李老太太的意思很明白:“如果兒子李化熙跟清軍作戰到底,即使比現在早死十年,那就是大明朝的忠臣。如果兒子比現在晚死十年,能死在自己後麵,為母親養老送終,也可算個孝子。可兒子現在死了,一沒盡忠國家,二沒盡孝高堂,不早不晚該算個什麼樣的人呢?”

周村街的那些各路商賈們,怎能有李老太太一般高節大德境界?他們可不管什麼忠不忠、孝不孝。李化熙能為商賈們帶來無限的商機、巨大的利潤,為一方鄉梓帶來便利、繁榮,因此周村街人就感念他,為他立祠紀念。又因為李化熙的字是“五弦”,照過去為尊者“諱”的傳統,為避諱“五”弦的“五”字,凡周村街人和在此做買賣的眾多商賈,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在酒桌上劃拳,從不說“五”;“破五”也提前兩天,改為初三圓年,俗稱“忌五”。

三姐兒正忙著包水餃,李老板卻盛盤酥鍋,又切盤醬豬耳朵,拿出臘八時醃的醋蒜等著。這時大蛋子拉著梅芬跑進屋,開口問:“爹,還有火鞭嗎?”

看到梅芬跟著進來,李彙昌沒理會大蛋子。問道:“梅芬,你娘在忙啥呢?”

梅芬忙說:“李叔,俺娘在和麵,待會我和她也準備包餃子。”

李老板道:“哎呀!梅芬,回屋對你娘說聲,叫她別忙活了,你娘倆都過來吃吧。咱兩家加在一起才五口人,將將湊夠半桌,還不夠那忙活的。再說我們三口自搬過來,兩家真得還沒在一起聚聚呢,現在借這個機會就在一起吃頓圓年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