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天然食材最養生(1 / 2)

食材是組成各種美食的基本原料的統稱,其所包含的種類非常豐富。例如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大米、黑豆、水果、蔬菜和各種肉類以及海中的各類海鮮等,是我們一日三餐的必需品,也是每天伴隨我們,跟健康密切相關的物質。認識天然食材的營養,了解怎麼吃天然食材更健康,是每個人必須學會的技能。

天然食材營養功效麵麵觀

食材中含有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和水六大類營養成分,根據其在機體內的具體作用,這些營養成分可以分為構成物質、能源物質和調節物質三部分。蛋白質、礦物質和水是構成物質,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是能源物質,維生素是調節物質。

碳水化合物

食物中含有多種碳水化合物,如穀物種子、甘薯和胡蘿卜含有澱粉,植物的果實和部分根、莖含有蔗糖、果糖和葡萄糖,牛奶含有乳糖,蜂蜜含有葡萄糖和果糖。碳水化合物的主要功能是供給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人體所需能量的70%以上是由碳水化合物氧化分解提供的。

脂肪

脂肪由脂肪酸和甘油組成,恒溫動物脂肪如豬、牛、羊等的脂肪,主要含飽和脂肪酸,呈固態;植物的脂肪如花生油、菜子油,主要含不飽和脂肪酸,呈液態。在植物體內,大部分脂肪貯存在種子內(大豆、花生);在動物體內,大部分脂肪貯存在卵、皮下、腸係膜等處,脂肪是人體貯藏能量的主要物質。

維生素

維生素是人體生長和代謝所必需的微量有機物。目前已知的維生素有20多種,分為水溶性和脂溶性兩大類。水溶性維生素主要有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6、維生素B12、維生素C等。脂溶性維生素主要有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K等。大多數維生素不能在體內合成,必須由食物供給。

蛋白質

蛋白質是生物大分子,一般由100個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結合而成。蛋白質是組成細胞的主要成分,又是構成酶的原料,還是機體的能源物質。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常見的有20多種,其中纈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蘇氨酸、蛋氨酸、賴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8種,人體不能合成,必須由食物供給,稱為必需氨基酸。另外一些氨基酸如穀氨酸、丙氨酸、甘氨酸,人體能夠合成,不一定要食物供給,稱為非必需氨基酸。

礦物質

礦物質是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可分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兩類。常量元素有鈣、磷、鎂、鈉、鉀、氯等,微量元素有鐵、銅、碘、錳、鈷、鋅、氟等。礦物質都依靠食物供給,例如鈉和氯主要來自食鹽,鈣、磷、鐵等在一般食物中可滿足需要。許多礦物質是組成細胞、酶、激素、維生素的成分,例如,鈣、磷、氟是骨胳和牙齒的組成元素,鐵是血紅蛋白的組成元素,碘是甲狀腺激素的組成元素,鋅是多種酶的組成元素,鈷是維生素B12的組成元素。礦物質也是機體維持正常生理功能不可缺少的物質,例如,鈉、鉀、鈣跟神經、肌肉的正常興奮性有關,氯跟胃酸的形成、唾液澱粉酶的激活有關,鋅跟胰島素的合成有關,鈷跟造血功能有關等。

食物的四性與五味

食物的四性

中醫認為食物有四性,就是指根據人體吃完食物後身體的反應,將食物分為寒、涼、溫、熱4種不同的性質,寒熱性質不明顯的食物則為平性。

寒性

寒性食物具有清熱滋陰的功效,即使身體熱能或體能降低的作用。體質燥熱者可選擇寒性食物,以降低身體燥熱的程度;體質虛寒或有呼吸道疾病、腸胃不適者則應減少寒性食物的攝入。

涼性

涼性食物具有清熱解暑的功效,體質燥熱者也可選擇涼性食物,以降低身體燥熱的程度;但體質虛寒者不建議多食用涼性食物。

溫性

溫性食物具有抵禦寒冷、溫中補虛、暖胃等效果,能使人體產生熱量,抵抗寒邪,適合體質偏寒及有寒證的人食用。

熱性

熱性食物能使人體產生熱量,達到提升體能的效果,適合體質偏寒,如怕冷、手腳冰涼、喜歡熱飲的人食用。

平性

平性食物往往具有開胃健脾、強壯補虛、幫助消化等功效,適合各種體質、各種病症的人食用。

寒性食物的代表有:蕎麥、綠豆、薏米、茄子、竹筍、茭白、蘆筍、蘆薈、空心菜、苦瓜、海帶、紫菜、蛤蜊、田螺、豬腸、番茄、西瓜、梨、柿子、獼猴桃、香蕉等。

涼性食物的代表有:白蘿卜、黃瓜、絲瓜、冬瓜、綠豆芽、萵筍、火龍果、草莓等。

溫性食物的代表有:糯米、芝麻、栗子、杏仁、韭菜、香菜、南瓜、羊肉、狗肉、雞肉、蝦、鱔魚、木瓜、櫻桃、金橘、山楂、楊梅等。

熱性食物的代表有:辣椒、胡椒、生薑、桂圓、榴蓮、肉桂等。

平性食物的代表有:大米、黃豆、黑芝麻、蓮子、胡蘿卜、卷心菜、木耳、銀耳、土豆、牛肉、黃魚、鯽魚、鯉魚、蜂蜜、牛奶、無花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