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測量尿量尿量大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狀,而尿量減少又是糖尿病病情出現好轉的反映,因而尿量的測量是監測糖尿病的一個重要指標。測量尿量,可以留取當日24小時內的尿液,患者首先在清晨時將前一夜的尿液排空,然後開始留取當日尿液,直至次日清晨的同一個時間停止留取。留取24小時尿液,要求患者不能有一次疏漏,即便是大便時的尿液也要一同留取。
在記錄結果時,應先將24小時的尿量(ml)記錄下來,再記錄尿糖檢測結果。另外,夏天天氣炎熱,尿液易受細菌汙染,對檢測結果會有影響,因而夏季留取24小時尿液時可以在尿液中加入適量防腐劑。
六、患者定期檢查的內容
糖尿病的發生極易引發其他多種並發症,因而定期進行相關檢查有助於並發症的及早發現和積極治療,對於患者病情的穩定有積極意義。具體說來,糖尿病患者應著重進行以下幾個方麵的檢查。
1.血脂檢查血脂與血糖有密切關係,我國有一半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合並有血脂代謝異常。血脂代謝異常通常會發生在糖尿病之前,而且一旦糖尿病發作,則更會加重血脂代謝的異常程度。另外,血脂代謝異常通常還會影響患者的血糖穩定,造成血糖不易降至標準水平。因此,糖尿病患者定期進行血脂檢測是非常重要的,應至少半年或1年檢測一次,如若血脂異常較為嚴重,則更需加強對血脂水平的監測。
2.眼科檢查眼病是糖尿病的常見並發症,而且糖尿病並發眼病的初期通常症狀非常隱匿,因而更需要進行必要的眼科檢查。首先,糖尿病患者在確診之初就需要進行全麵的眼科檢查;此後,隨著病情的變化,亦需要至少半年或一年進行一次全麵的眼科檢查,以及時發現糖尿病眼部並發症,並加以積極的治療。
3.腎功能檢查腎髒是人體的重要髒器,腎功能的減退和衰竭對人體的生命活動有極大影響。腎功能異常不僅會影響降血糖藥物的療效,且會由於藥物在腎髒中的代謝速度減緩而誘發嚴重的低血糖症。另外,患者在定期進行腎功能檢查的同時還需定期進行尿蛋白或微量白蛋白檢測,對於腎功能的保護和糖尿病病情的穩定皆有益處。
4.肝功能檢查糖尿病發生後極易誘發肝腫大、脂肪肝等肝髒病症,而口服降糖藥物的服用又會增加肝髒的負擔,從而也可引發或加重肝髒疾病。不僅如此,肝髒還是胰島素發揮降血糖作用和分解、代謝的最重要場所,因而肝髒功能的正常與否可直接關係到糖尿病的發生和發展。因此,糖尿病患者應該至少每年檢查一次肝功能,加強對肝髒的保護。
5.糖化血紅蛋白糖化血紅蛋白,是指血紅蛋白和血糖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物質。人體血糖水平越高,糖化血紅蛋白的水平就越高,且糖化血紅蛋白還是患者6~8周內血糖總水平的反映。糖化血紅蛋白一般每3~6個月就需要檢測一次,如果發現檢測結果超過了7.5%,則應立即施以有效治療。
七、病情監測記錄
為了使醫生和患者自己了解病情的變化,並隨時調整治療方案,一個全麵、實用性強的病情監測記錄是必不可少的。病情監測記錄能夠客觀地體現患者的病情變化,從而可避免由於患者自我感覺出現誤差而影響醫生對患者病情的了解,以及對患者治療方案的調整。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記錄病情時應至少包括以下幾方麵內容。
1.監測的時間當次監測的日期、時間是患者記錄病情的首要內容,作用在於方便患者有目的地進行定期病情監測。記錄時間時,患者應記下監測的日期和具體時間,以便於日後了解每日血糖波動的具體時間段。
對於病情較穩定的患者,每個月應至少連續觀察2~3天,並作好監測記錄。對於病情不穩定的患者,每個星期都應連續進行2~3天的病情監測。如果需要確切地掌握病情變化規律,則需要每日都進行全麵的病情監測,並準確記錄監測時間。
2.氣候因素氣候是影響人體血糖水平的一個主要環境因素。通常情況下,炎熱或寒冷的氣候以及四季交替的時期都容易造成機體內應激性激素分泌量增多,從而會造成血糖升高。
3.飲食情況準確記錄每日、每餐的飲食情況,有助於醫生和患者查找血糖波動的原因,從而可加強對病情的有力控製。患者對自己每餐的飲食情況都需進行逐一記錄,如果是需要加餐的患者,則還要記錄下加餐的具體情況。
另外,記錄飲食情況時,患者可以按比例記錄,這對於飲食的合理分配有很大幫助。例如,如若早飯吃了50g主食,午飯吃了150g主食,晚飯吃了100g主食,那麼飲食比例就可以記錄為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