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評級機構,貨幣戰爭中的過河卒?(1 / 3)

財經

作者: 關飛

宋鴻兵的書《貨幣戰爭》,讓很多中國人知道了“貨幣戰爭”這個詞,盡管國內外的主流經濟學家都對這個詞、這本書和這個人嗤之以鼻,但如今,被債務、歐元危機等問題搞得焦頭爛額的歐洲政客又開始撿起了“貨幣戰爭”這個詞。這次,他們的矛頭則指向了美國的評級機構。

2012年1月17日,歐洲議會(歐盟三大機構之一)中的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簡稱基民盟)議員艾爾瑪·布洛克首先開炮,他批評美國的評級機構標準普爾下調了歐元區9個成員國的信用評級。布洛克認為標普的降級是毫無理由的,但每次降級都會引發歐元與美元之間彙率的巨大變動,因此,這簡直就是“美國人對歐元和歐洲發起的貨幣戰爭”。

當被問到“這是否美國對歐洲的經濟戰”時,布洛克說:“是美國的某些人,尤其是金融界人對歐洲的戰爭,他們這樣做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盎格魯-薩克遜人的利益,讓歐洲人來買單,他們想搞垮歐元,大賺一筆。”

如果是個乳臭未幹的孩子說這番話,恐怕會被當成妄語,但布洛克是個在歐洲政壇頗具影響力的政客,他從1980年開始擔任歐洲議會成員,還曾擔任歐洲議會外事委員會主席,如此權重人物的重磅炮轟,讓看客們不得不嚴肅對待。

國際公認的三大評級機構穆迪、標普和惠譽,均為美國機構,這些“鄰居家裏的弓箭手”頻繁放冷箭,讓歐洲政客有些擔憂,如果真的存在貨幣戰爭,如何對付這些過河卒呢?

事實上,歐洲的危機中確實可以看到美國金融與評級機構的身影,隻不過,蒼蠅從來不叮無縫的蛋。

美國人的評級不可靠?

默克爾身為德國總理,雖然不會說出“美國陰謀論”這種上不了台麵的話,但在私下裏,被歐元和歐債危機搞得心力交瘁的她,對於始終在幫倒忙的美國評級機構也是十分反感。在基民盟的一次周末會議上,默克爾認為有關信用評級的法律需要作出更改,以使得評級機構的話不再那麼具有殺傷力,評級機構變得過於重要了,而如今的歐洲經濟,已經禁不起任何煽風點火的唱衰了。

故而,“需要一家歐洲人自己的評級機構”的呼聲就越來越高,歐洲最大的戰略谘詢公司羅蘭貝格國際管理谘詢有限公司計劃組建一家由25家企業參與的集團,每家企業出資1000萬歐元,建立一個歐洲信用評級機構,以抗衡美國三大評級機構。按照設想,歐洲信用評級機構對企業的信用評級費用不到三大評級機構的三分之一。歐洲各國報紙紛紛刊出標題:三大評級機構的壟斷必須被打破。

可問題是,評級機構的評判是根據市場與經濟情況作出的,假設歐洲人有一家屬於自己的評級機構,而它作出的結論和美國評級機構一樣,那該怎麼辦?

讓一切回到原點。歐洲各國今日的危機,始於歐元區擴張,希臘等國家為了加入歐元區,在美國投資銀行高盛的“調教”大肆做假賬,欠下了巨額債務,國家福利負擔又有增無減,最終使得債台高築,無法償還,信用降級,國家破產。緊接著,其他歐元區國家則不得不適度地為破產的國家買單,以使得歐元不至於破產,但由於歐洲經濟增長一直都很緩慢,這一切讓歐元區捉襟見肘。

德國本來一直是歐元區的“大姐大”,希臘等危機中的國家都指望著德國的救援,可是連德國自己也處在失去3A評級的邊緣,誰救誰還不一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