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作者:徐翔翔
此時此刻,當你聽到“伊朗”的時候,你會想到什麼?是已故領袖霍梅尼鷹隼般銳利的雙眸,還是現任總統內賈德標誌性的穿西服不打領帶的裝束?是20世紀延續了八年的兩伊戰爭,還是現在圍繞著伊朗核計劃而散發出的濃濃火藥味兒?
是的,這些都是伊朗,但又不都是伊朗。撇開政治舞台上的紛紛擾擾,伊朗又是什麼呢?它是擁有三千多年曆史的文明古國;它是曆史上那個橫跨歐、亞、非的輝煌帝國“波斯”;它擁有世界曆史上不會忽略的幾個名字:居魯士大帝、大流士大帝、阿巴斯大帝;它曾經多災多難,希臘人、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阿富汗人在這塊土地上你方唱罷我登場;它也是絲綢之路上的明珠,駝鈴聲聲的商隊在漫漫黃沙中執著前行……
在飛往德黑蘭的南航航班上,空姐問我為什麼去。是啊,為什麼呢?曾經因為伊朗是嚴格的穆斯林國家,對女性有著嚴苛的要求,所以我一直在猶豫,擔心束手束腳的行程影響旅行質量。然而,我還是終於抵擋不住伊朗的誘惑。
沙漠裏的古城
到達德黑蘭的當天晚上,我們就乘夜班火車前往位於伊朗正中的亞茲德。和德黑蘭、伊斯法罕、設拉子這些或現代、或恢弘、或厚重的名城古都不同,亞茲德呈現的更多是一種伊朗傳統、樸素,甚至有些鄉土的風景。
到達亞茲德的時候天還沒有亮。坐上車子向老城駛去,晨曦漸漸顯露,黎明的微光像溫柔的手拂去籠罩在街道、房屋上的夜霧。隨著天邊最後一抹夜色褪去,亞茲德的天空呈現出一種純淨的藍色。遠處雪山屹立,冬季的空氣清冽,亞茲德有如一幅寧靜悠遠的畫卷慢慢舒展在人們麵前。
這一天恰逢星期五,是伊斯蘭教的禮拜天,街上行人稀少,店鋪也大多沒有開門,少了很多熙熙攘攘的煙火氣。不過這一點兒都不影響我們的遊覽,亞茲德最吸引人的就是整座古城的形態,能夠隨意而隨性地四處走走看看最好不過了。
亞茲德的色彩很單一,幾乎是清一色的土黃色,隻有清真寺外牆的釉磚泛著天藍色的光澤。亞茲德沒有瑰麗的公園,沒有寬闊的廣場,這裏的房屋要麼是泥磚砌成,要麼幹脆是土坯房,最多也不過兩層,但實際高度大概也就相當於城市樓房的一層半。老城裏巷弄曲折回旋,像我這樣習慣了北京橫平豎直的布局的人走一會兒就不分東南西北了。巷子大多狹窄隻能走行人,但也有稍寬的巷子可以行車。因為製裁的關係,伊朗的汽車大多老舊,偶爾碰見一輛也仿佛是遲暮之人慢悠悠地在巷子裏晃蕩。藍天下,土黃色的房屋高低錯落、連綿不絕像沙漠一般,小巷彎彎折折,走在其中仿佛時光靜止,同時也不禁有歲月靜好之感。
說到亞茲德的老房子,有兩樣東西比較有意思。第一樣是門環。這裏的老房子大多是用木門,也有鐵門,兩扇對開的門上各有一個銅質門環。這兩個門環樣子不同,這裏麵可是有講究的。一般說來,右邊的那個門環是圓形的,也有扇形、橢圓的,因為空心所以叩起來聲音較清脆,這是供女士專用;左邊的那個是條狀,因為實心所以叩起來聲音會更沉重,這是供男士使用:他們之所以把門環都區分出性別,是因為穆斯林女性不能隨便拋頭露麵,她們一旦聽到厚重的叩門聲就知道有男性客人來訪,她們可以立即回避或者馬上穿戴整齊,把自己從頭到腳裹起來然後接待客人。如果叩門聲是女性,這些“繁文縟節”就可以省略了。我觀察了一下,亞茲德老房的門環有的很樸素,就是一個簡單的圓環配一個銅條,但有的人家會在門環上雕刻花紋,形狀上會有些藝術加工,比如扇形或倒水滴形,但是萬變不離其宗,絕不會讓人分不清它們的“性別”。
第二樣就是風塔,也稱風樓。亞茲德的夏天非常炎熱幹燥,智慧的古人為了應對這樣的氣候早在千年前就發明了風塔。我們有幸進到一戶人家去參觀風塔的作用,它高出房屋的立體部分是四麵鏤空的,有點兒像百葉窗,即使風力再微弱也可以被它捕捉到,然後利用空氣對流原理被引進室內。而風塔在室內部分是懸空的,下麵有個水池,其作用是給送進來的風降溫。然後,經過“處理”的風被送到整棟房子的各個角落,形成了絕對綠色環保、零汙染、零排放的“中央空調係統”。亞茲德的老房子上麵大多高高低低地樹立著這種風塔,越高大的風塔降溫效果越好,也說明此戶人家財力不俗。
亞茲德有“風塔之城”的美稱,不僅風塔隨處可見,而且全伊朗最高的風塔就坐落在亞茲德的朵拉塔別花園。這裏曾經是波斯貴族避暑享樂的地方,也難怪修建得如此華麗:彩色玻璃的花窗和雕刻精致的護欄,十分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