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作者: 王猛
根據歐盟統計機構的統計,歐元區17國失業人口已創紀錄地達到1630萬。在西班牙,有51.4%的16-24歲的青少年沒有工作,希臘達43%;意大利為28%,其他青少年則靠無薪的實習生職位和薪酬少得可憐的工作艱難度日。歐元區失落的一代逐步形成,用英國《衛報》的話來說,他們的故事已經成為歐羅巴“這塊大陸的醜聞”。
火上澆油的是,大名鼎鼎的信用評級機構標準普爾此刻又將降級炸彈扔向了歐洲。1月13日,標普宣布下調法國等9個歐元區國家的長期信用評級,其中,法國和奧地利喪失了最高的3A評級,被下調一個等級至2A;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的主權信用評級均被下調了兩個級別。就算法國的女總統候選人辛迪李穿上透視裝抗議,也未能阻止當天歐元及國際金價、油價的下跌。
於是,“中國拯救歐洲”的口號再次喊響。前段日子,英國《每日郵報》曾出現過這樣的新聞標題:“為了保住歐元這一單一貨幣的性命,歐洲正向中國伸出乞討的破碗……”在許多歐洲人看來,既然中國能買那麼多美債,為什麼就不能再買點歐債?可是他們不知道,中國這個“債主”也不好當——國人放棄了高福利高質量的生活,節衣縮食省下的外彙財產,最終還是將自己處於風險之地。
其實中國人不是沒有救過歐洲,如果你去問那些對中世紀苦難有深切了解的歐洲人,誰是他們最該感謝的中國人?他們大多會說一個名字:張仲景。因為歐洲最早治療黑死病的方法,就源自這位神醫的《傷寒雜病論》。曾有歐洲學者讚歎他“是一個拯救了歐洲命運的人”。身體上的疾病容易治療,製度性的疾病就沒那麼好治了,歐洲的問題還得從根子上解決。意大利大哲艾柯日前在接受采訪時就開了一副文化藥方:歐洲應該加深文化認同,用“歐洲認同”加強紐帶聯係,彌合歧見,他認為歐洲國家應當耐心相處,在保留各自特色的基礎上聯合起來。這就像告訴感冒者多喝白開水一樣,雖然看起來並不新鮮,卻也必不可少。
即使中國真的有財力,也不會優先救助發達國家,而是把重點放在一些傳統地帶。1月29日至30日,非洲聯盟第18屆首腦會議在剛落成的非盟會議中心舉行,該會議中心就是由中國援助建設的,工程耗資2億美元,是中國政府繼坦讚鐵路後對非洲最大的援建項目。據悉,中國還將在今後3年向非盟提供6億元人民幣無償援助,用於雙方商定的項目。
而對待發達國家,中國的產品給那裏的窮人送去了福音,因為Made in China已經成為物美價廉的同義詞。就在中國人正在慶祝春節的時候,美國運營商Cricket因出售一款產自中國的華為低價智能機而變得門庭若市——華為智能手機的銷售量已在2011年躋身美國第七。中國使美國的低收入家庭用上智能手機,並讓該階層實現手機上網。不過,驕傲的美國人眼中隻有美利堅,竟然將這個手機品牌跟他們海外的度假勝地混為一談——他們有人將“華為”誤讀成“Hawaii(夏威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