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端,傳說中的一種奇獸,形如狻猊,有角。角有單角、雙角,種斜角3種。
辟邪,傳說中的一種神獸,似獅,有翼。《急就章》說:“射魃辟邪除群凶”。
饕餮,屬於凶獸。據說上古時代,黃帝捉住蚩尤,砍下他的頭顱,名“饕餮”,取“貪食無厭之意”。殷周時代鼎彝上常刻的就是饕餮,其腦袋猙獰,兩邊附有一對肉翅膀,形如耳朵。
獬鷹,傳說中皋陶養的一隻獨角神羊,似熊,身軀龐大,性情忠耿正直。
麒麟,古代傳說中一種象征吉祥的動物,形如鹿,有一隻角,身軀粗壯,生鱗甲,牛尾。
貔貅,古籍記載中的一種猛獸,形態有點像虎。,古代傳說中一種殘害人類的凶獸,龍頭虎爪,牛身馬足。
鼇,傳說中海裏的大龜(或說大鱉)。
蛟,古代傳說中能發洪水的動物,形如龍,又似蛇。而有四腳,頭小頸細,但沒有角。
熊,亦寫作“能”。石章“熊”鈕,多作鱉形,三隻足,背甲有七粒圓點,稱為“七星熊”。
龜,與龍鳳、麒麟並稱為“四靈”。因為“龜”與“貴”諧音,兼有“富貴長壽”之意。
蝙蝠,具有飛翔能力的哺乳動物。因與“福”字同音,寓意“有福”。
龍,集鹿角、鷹爪、馬鬣、魚鱗之大成,身附彩雲,為封建社會帝王的象征。
鳳,是鳳凰的簡稱,在神話中,它是百鳥之王;在封建帝製時代,則為皇後的象征。
夔,傳說中的一種怪獸,形狀像龍,但隻有一隻足。
獍,又名“破鏡”,為傳說中的一種惡獸。《述異記》載:“獍之為獸,狀如虎豹而小,始生,還食其母。”
猙,傳說中的一種異獸,形如豹。五尾一角,其音如擊石,其名猙。
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四大魔獸
上古神話中的四凶獸,中國神話中亦稱為四大魔獸。四凶(同時也有指共工,驩兜,三苗與鯀),也就是四大魔獸,分別是:饕餮(tāotiè) ,渾沌,窮奇和檮杌(táowù) 。
饕餮:
傳說軒轅黃帝大戰蚩尤,蚩尤被斬,其首落地化為饕餮。《山海經·北山經》有雲:“鉤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麵,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麅鴞,是食人。”根據晉代郭璞對《山海經》的注解,這裏說的麅鴞即是指饕餮(軒二中的一個礦坑內,有一隻怪鳥叫匏鴞,會不會就是麅鴞呢?)。《神異經·西荒經》中有雲:“饕餮,獸名,身如牛,人麵,目在腋下,食人。”
後來,饕餮變成了圖騰,刻於各種祭祀用的器皿之上。《呂氏春秋·先識覽》有雲:“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殷周時代鼎彝上常刻的就是饕餮,其腦袋猙獰,雙目炯炯,赫然有神,鼻梁凸出;首部有一雙彎曲的獸角或足,其彎曲的方向似無定製,或內勾似羊角,或外曲似牛角;巨嘴大張,利齒如鋸,嘴略彎曲內勾,或嘴巴緊鎖。則作正麵盤踞狀,身軀拱起,頭著地或水雲氣,兩邊有一對利爪,象狗爪或虎爪。兩側有一對肉翅,形如耳朵。
青銅器上的饕餮紋
因富貪欲故後世喻貪婪之人為\"饕餮\"。《左傳·文公十八年》有雲:“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天下謂之饕餮。”
窮奇:
《山海經·北山經》有雲:“又西二百六十裏,曰邽山。其上有獸焉,其狀如牛,蝟毛,名曰窮奇,音如狗,是食人。”另外一種說法說窮奇是神名,《淮南子·墬形訓》:”窮奇,廣莫風之所生也。”高誘注曰:“窮奇,天神也。在北方道,足乘兩龍,其形如虎也。”結合天神、怪獸、惡人三位一體,真實麵目不可破解的奇怪生物。《淮南子·地形訓》高誘注解它稱之為北方天神,身體好像老虎騎著兩條龍。《山海經·西次四經》則說它長得象牛,叫起來象野狗,長著粗硬而不光滑的毛,還要吃人。但《海內北經》又說窮奇象虎,長著翅膀,吃人總是從頭開始吃,吃的人總是披頭散發。《左傳》則將之類同饕餮和檮杌,說它是少皥氏不才子,因為總是詆毀忠直的人被人們稱為窮奇。《神異經》總結了它的種種特質,描述它是一種生活在西北,長得像虎有翅膀,喜歡吃人的怪物。它能聽懂人說話,聽到人爭吵就去吃有理的一方,聽說有人忠誠有信義就去咬人的鼻子,但聽說有人凶惡不講道理反而會贈送自己咬死的動物。相比饕餮等怪獸,窮奇顯得更具個性和智慧,但是這種喜歡接近人的習慣大大影響了它作為怪獸的神秘魅力和實力評價。
《神異經·西北荒經》:“西北有獸焉,狀似虎,有翼能飛,便剿食人,知人言語。”它就是西方天帝少昊的兒子,大名鼎鼎的窮奇。這家夥很有意思,看見有人打架,它就要去吃了正直有理的一方;聽說某人忠誠老實,它就要去把那人的鼻子咬掉;聽說某人作惡多端,反而要捕殺野獸饋贈。由此可見,它應該是頭有些吃飽了撐著的凶獸。然而有些書上又說它也不是那麼壞,在古時臘八的前一天,宮廷裏要舉行一個叫逐疫的儀式,由方相氏帶著十二隻異獸遊行,窮奇和另一隻叫騰根的異獸,共同負擔著吃掉害人的蠱的任務,於是又讓人感覺它對人還是有些異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