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四章 結盟(2 / 2)

見劉秀點頭,李通一臉解脫,道:

“我早有與劉氏合兵之意,可惜一直不得時機,文叔之諾,便是伯升之諾。”

見李通將他和劉縯相提並論,劉秀不喜反憂,在外人麵前,他必須時刻維持長兄劉縯的權威,於是答道:“我素知家兄之誌,因此鬥膽應承,劉氏之事,自然悉數決於家兄。”

李通意味深長地看了劉秀一眼,似乎明白劉秀的苦心,於是切入主題,道:

“既然文叔應承,便由李家在宛城發兵,得此重鎮,南陽可定。閣下兄弟於舂陵舉兵相應,期間聯絡四方豪傑,一時並起,以為燎原之勢。”

劉秀問道:“李兄如何取宛?”

李通笑道:“我已與南陽府掾史張順等人連謀,屆時裏應外合,取宛不在話下。”

劉秀再問:“何時發動?”

李通答道:“凡兵欲急、疾、捷、先,一旦準備妥當,立刻發動。”

李通之語豪且壯,劉秀聽罷,非但不予鼓掌,反而報以沉默。

李通見劉秀麵有難色,因問道:

“文叔有何高見?”

劉秀答道:“我等起兵,與流民不同,流民作亂,乃是迫於饑寒,但求活路,故擇日不如撞日。我等無饑寒之慮,大可相時而動,擇機乃發,故而撞日不如擇日。”

“依文叔之意,以何時為宜?”

“秋熟之後。”

秋日起兵,有諸般利好:此時百姓須上繳各種苛捐雜稅,心中正憤懣怨恨;農活已罷,民多空閑,容易招兵;田地剛剛收割,糧草易於籌備。為我們所熟知的秋收起義,其道理也大致如是,與劉秀可謂是不謀而合。

事物也許外表複雜,而內核卻往往簡單,凡大智慧者,無不一眼擊潰表象,直視內核,英雄所見略同。

李通一點即通,當下依允,見劉秀還是麵有難色,於是又問。

劉秀再道:“取宛不須力戰。”

李通奇道:“倘不力戰,計將安出?”

劉秀道:“擒賊先擒王,立秋之日,各地壯丁會宛城,都試練兵,南陽太守、都尉皆親臨校場。趁此日,就地劫持二人,號令大眾,莫敢不從,宛城不取自得也。”

依劉秀之策,不費吹灰之力,便能捉官繳印,取城得兵。

李通道:“此計大妙。”言罷,見劉秀仍是麵有難色,不得已,隻得不恥再問。

劉秀心知,對外的起兵謀劃已經初步確定,接下來,該輪到內部談判了,有些話,必須現在就先行說明,不管這話有多難聽,說出來多傷感情。

劉秀沉吟片刻,從容言道:“民之所欲,天必從之,今民心思漢,我等起兵,當以劉氏為號,以漢軍自稱,唯其如此,方可名正而言順,居高而聲遠。”

劉秀的意思很明白,造反不是隨便的小事,一旦造反,必須用劉氏之名,以劉氏為主,軍隊是劉氏的軍隊,領導也是劉氏的領導。

李通從來就沒太大野心,也沒打算稱王稱霸,他之所以造反,全因為信了他父親李守傳給他的那句讖。在他看來,他就是注定了輔佐劉氏的命,沒什麼好爭好不平衡的,於是肅容答道:“讖文雲:劉氏複起,李氏為輔。天意如此,李通豈敢逆天!主仆之勢,今日即定,願聽文叔號令。”

劉秀正色道:“主事者,吾長兄伯升也。”

李通改口道:“願聽伯升號令。”

劉秀聞言下拜,李通急忙攙扶,問道:

“文叔為何行此大禮?”

劉秀掙紮不從,道:

“此拜李兄,為劉氏而拜,為漢室而拜,請李兄受禮。”

李通無奈,隻得受禮。

劉李二家既已結盟,於是設壇,劉秀居中,李氏兄弟四圍,歃血為誓:劉氏複興,李氏為輔,共複漢室,永不相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