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太守甄阜急奏:宛城宗卿師李守府邸,族人蠢蠢欲動,現謀逆之心,王虎將軍帶人捉拿李府族人六十四口,唯李守之子李通等人逃逸.......”
深夜,仍舊孜孜不倦處理政務的王莽看到南陽太守此奏折後,當即大怒,手裏朱筆在奏折上批複:將宗卿師李守投入監牢。
次日清晨,原本被王興等人牢牢控製的李守,哪裏還有反抗的機會,直接被進門的官兵左右架起送進了牢房。
李守死黨黃顯聽聞消息後,當即在朝堂之上向皇帝王莽提交請奏:
“啟稟皇上,李守聞子無狀,不敢逃亡,早已上書自首,歸命宮闕。”
王莽滿臉不悅的瞧了一眼站在殿下對自己躬身彎腰的黃顯,不高興的口氣質問道:
“李守何曾上書?”
黃顯道:
“一查便知。”
王莽這一查,還真有,頓時感覺麵子十足,於是心情大悅,赦免李守無罪。
黃顯趁熱打鐵道:“臣願押解李守,俱至宛城,曉說李通等主動來降。如不得成功,臣必令李守北向刎首,以謝陛下大恩。”
王莽可不傻,讓你們二人回宛城,估計就一去不回了,於是道:
“再理會。”
很快,甄阜又給王莽上了第二道奏章雲:
“在李府發現大量兵器糧餉,李通和諸兄弟畏罪逃亡,不知去向。”
王莽再次大怒,下令捕殺李守及其在長安的家眷,一個不留。
此時的王莽,已經顧不得自首免罪的慣例,他又新立了規矩:
一個都不寬恕。
當年劉崇和劉快的謀反,隻是孤立事件,王莽當時政權穩固,有足夠的安全感,所以能夠表現出容忍和大度。今非昔比,帝國上下反賊如麻,王莽的安全感越來越脆弱,越來越迷信以牙還牙、以暴製暴,捕殺李守,正是要恐嚇立威之意。由此也可見出,在帝王獨裁之時,判例法根本不可能成為現實。朕即法律!帝王的個人喜怒,隨時都會改變法律的適用尺度。
黃顯自恃辯才,在朝堂之上,極力勸諫王莽,想要救回李守一家性命。
王莽耐心聽完,歎了口氣,道:
“君言甚佳,那就連你一起殺吧。”
長安開了殺戒,宛城自然見樣學樣。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距離長安不足千裏宛城內,南陽太守甄阜一聲令下,李通兄弟,族人共六十四口壓至城內熱鬧市口高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