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雅趣盎然,美化生活
興趣之“雅”益於健康。所謂“雅”,即有所寄托,脫俗入雅。不少人辛辛苦苦了幾十年,把本職工作當成自己的精神寄托,除了工作,幾乎沒有任何業餘愛好。一旦退休了,頓時會產生“失重感”、“失落感”。為使自己擺脫百無聊賴的感覺,不妨培養一點興趣愛好。
“寬懷隻有數行字,繪畫也致壽百齡”。千百年來,書畫藝術久盛不衰,原因就在於對身心健康有益;它既能使人心靜氣平,雜念消失,消除精神緊張,又能磨煉意誌,修煉氣質,啟發智慧,以達寬心之效,強心之益。
琴棋書畫,素有文房四藝之美稱,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四種雅趣,既是養生之丹,又是治病之妙藥,“靜聽琴數曲,未曲先有情”,老年人經常體驗琴瑟之樂,坦然安之,寓於撫琴當歌之中;兩軍對壘,興味濃鬱,情趣幽雅,“對弈從來樂趣多,勝亦高興敗亦喜”。養花賞花,可使老年人心常怡悅,幫助解脫苦悶和不平,使人養成細心、耐心、樂觀和善於觀察思考問題的性格;碧波垂釣對老人修身養性益處甚多,一為健身,二為養性,三是抒情,釣鉤常甩,豪情滿懷,正可謂“稚子敲針作釣鉤,老翁舉竿樂不休”。還有許多如廣交朋友、跳舞、集郵、吟詩賦詞等活動,均可調心養性,驅除煩惱。平凡生活中“雅”趣多,還要靠老年人自己去尋找。
3.讀書養生
讀書對養生的積極作用是多方麵的。
增長知識,擴大視野。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修養,邏輯修辭使人長於思辨。”人的一生除了親身實踐外,所掌握的一切經驗和知識無一不是書籍給予的。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知識更新之快令人吃驚。不學習就會被社會淘汰。人的生理、心理追求完美和諧,都需要文化的熏陶和書籍的引導。經常閱讀格調高尚的書刊,可增長知識,擴大視野,提高認知,更新觀念,更好地適應環境。防止精神老化,有益於身心健康。
以讀為樂,消愁解悶。內容健康的書刊是人們的精神食糧。讀書是人生的一大樂事。正如古人雲:“春: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夏:讀書之樂樂無窮,瑤琴一曲來熏風;秋:讀書之樂樂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冬: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誦讀了這首古詩,真如初夏早晨的露珠,滋潤著幹裂的心田,心曠神怡,樂趣無窮。
陶冶情操,教化品行。書中的道理或淺顯或深奧;書中的人物或剛強或正直;書中的故事或驚心動魄或感人至深。讀之、品之回味無窮,身在其境令人超然、解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成其書其文如人,賞其文習其理,久之影響則如成書者。
讀好書,對培養自己的高尚情操和優良品行大有幫助。一個知識淵博的人,一個情操高尚的人,必然站得高看得遠,大事講原則,小事不計較,消除產生不良刺激、不良情緒的土壤,給身心健康構築了一道自我保護的屏障。“道德全,壽自延”就是這個道理。
抒發感情,愉悅心境。抒情是一種心理舒展的良好情緒,它可使人聯想蹁躚,輕鬆愉快,精神振奮,情緒昂揚,心境愉悅。人是有感情的,七情六欲無時無刻不在以各種形式表露出來。讀書是人們自我表露感情的好形式之一,它既可以傳情達意,又可產生美好的聯想抒發感情,甚至會為書中的故事情節所陶醉,達到忘我的境地,從而使情緒由憂鬱、沉悶轉化為安靜、愉快。因此,經常讀好書,能使人情緒豁達,意境開闊,心曠神怡。再輔以運動,必然病於心滅,難溢於體。
調節神經,活躍思維。讀書不僅需要視覺、聽覺和其他感覺器官參與,還涉及反射和意向活動。朗讀吟誦,以其自身聲調高低和節奏變化使大腦的興奮和抑製達到平衡,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更加旺盛,增加一些有益的激素、酶、乙酰膽堿等活性物質的分泌,使血流量、神經細胞的興奮調節到最佳狀態。另外經常用腦,使腦部保持良好的血流狀態,有利於思維,不僅能減緩腦部血管老化和硬化進程,且有助於防止中風和老年癡呆。
4.活到老學到老
近三十年來,特別是近十年來,電子計算機、生物工程、光導纖維、激光、海洋開發等新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廣泛應用,給社會生產力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形成了新的技術革命。這場革命已波及社會的各個方麵。作為老年人,如何迎接新技術革命,以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是一個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