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慶轉型正途(1 / 3)

大慶轉型正途

特別報道

作者:徐沛宇

大慶想在開發一百年之際依然是中國主力油氣產區。但在此之前,它需要找到應對油氣資源日漸減少、布局新興產業和甩掉沉重社會包袱的正途。

大慶油田是中國石油勘探開發曆程的縮影,也是整個國家建設成長的見證者和貢獻者。

從最高峰期5000萬噸/年的原油產量,到如今力保的4000萬噸油氣當量產量,大慶油田的產量目標紅線不僅僅是資源、技術、經濟的問題,更是一個政治使命和整個石油產業的標杆。

毫無疑問,大慶油田是我國石油開發史上產量最高、規模最大的油田。不過,經過50多年的開發,它不得不開始麵臨資源減少、產量下調的現實。同時,在國內能源消費轉型和世界能源格局變革的大背景下,大慶油田也已開始思考自己新的發展思路。

曾經的輝煌已經歸於曆史,如今,大慶油田正在進入一個新的時期。在大慶油田的轉型過程中,勘探開發瓶頸、各個產業板塊的協同發展、低油價的嚴峻考驗、以及大慶整個城市的轉型等問題都亟需探索解決之道。

轉型大勢所趨

準確地說,大慶油田是一個油田群的概念,由薩爾圖、杏樹崗、喇嘛甸等52個油氣田組成,含油麵積6000多平方公裏,是我國目前最大的油田。

從勘探範圍來看,大慶油田目前覆蓋了黑龍江全境,內蒙古海拉爾,吉林省延吉、琿春,新疆塔裏木東部等16個盆地。

回顧大慶油田的曆史,其發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1959年,以鬆基3井喜噴工業油流為標誌,大慶油田正式被發現,進入了石油會戰階段。從1964年開始,大慶油田進入快速上產的第二個階段,平均每年增產300萬噸。從1976年開始,大慶油田邁入高產穩產階段,年產5000萬噸一直穩產了27年,從2003年開始,又在4000萬噸以上的產量持續穩產了12年。

目前,大慶油田步入第四個階段,即大慶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新階段,大力推進穩油增氣。

如果說在前三個階段裏大慶油田的步伐是輕快的,那麼從第四階段起,它每邁出一步或許都是沉重且不易的。告別高儲量、高產量的大慶油田已經到了必須轉型發展的階段。

作為一個油氣勘探開發企業,儲量接替矛盾突出是最令人苦惱的難題。《能源》記者在大慶了解到,雖然近來大慶油田每年提交的石油探明儲量超過1億噸,但儲量品位較低,找到的沒有采出的多。每年提交的油氣儲量,還不能滿足原油穩產、天然氣上產的需要。

大慶原油穩產壓力越來越大,長垣主力油田已處於“雙特高”開采階段,可采儲量采出程度、綜合含水都已超過90%,三次采油由一類油層轉到二類油層,長垣外圍以及海塔盆地增儲上產仍麵臨許多不確定因素。

而曾經讓大慶油田十分自豪的、龐大的業務體係如今也成為不小的負擔,麵臨十分緊迫的轉型壓力。大慶油田共有二級單位57個,員工24.4萬人,而比大慶油田規模體量大得多的埃克森美孚公司總員工總數僅為8萬人。

除了勘探開發之外,大慶油田的業務範圍還包括了工程技術、工程建設、裝備製造、油田化工、生產保障和礦區服務等六大板塊。然而經過數十年的建設後,大慶油田的這六大業務板塊仍未完全實現自我發展的戰略轉型,一定程度上還依靠著勘探開發業務輸血而存活。

目前,大慶油田仍然承擔著大慶市公交、醫療、消防、高等教育等企業辦社會職能,比如,大慶油田的物業服務麵積占全市的24%,醫療服務能力占全市的42%,公交客運總量占全市的85%。

而過去一年國際油價的持續低位震蕩,對大慶油田帶來了嚴重的衝擊和影響,擺在大慶油田麵前的轉型刻不容緩。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專家薑鑫民認為,超過100美元/桶的高油價時代幾乎不可能再次長久出現。預計將來油價會適度反彈至中高位,或者中低位,也就是說處在中位的水平。而從油氣行業自身發展情況來看,過去依靠資源的相對壟斷性,以及高投入、高風險支撐發展的特性必須要做出改變。

其實,大慶油田的轉型發展已在悄然探索,其在頁岩油、油砂油、煤層氣、地熱等非常規能源的開發利用上都已有所嚐試。不過,據大慶油田勘探事業部經理崔寶文介紹,這些非常規能源的研究主要都還處於前期階段,還沒有達到商業化開發的程度。等到技術研發和成本控製更加成熟後,這些非常規能源才可以很好地補充大慶油田的油氣產量。

薑鑫民建議說,對於大慶油田以及整個中石油來說,在轉型發展的過程中,上遊勘探開發應該走低成本、綠色勘探開發的路子;下遊終端則必須走高效、環保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