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黃金十年”後的煤炭標準化難題(1 / 2)

“黃金十年”後的煤炭標準化難題

能源商學院·課堂

作者:任波

狂飆突進的“黃金十年”沒有能夠幫助中國建立起一個標準化的煤炭市場。這個遺留問題在今天亟待解決。

在煤炭行業,有一個煤炭產品質量數據化驗共識:“同一個煤礦生產的煤炭產品質量數據不完全相同,同一批次的煤炭產品在同一時間、化驗單位多份樣本化驗結果不完全相同,同一批次煤炭產品產地化驗結果和港口化驗結果不完全相同”。

煤炭作為大宗散貨商品,未能像鋼材、水泥等商品進行產品標準化。與其產品自身指標屬性、煤炭成煤特征、煤炭種類體係、物流包裝運輸、標準體係層次多、消費行業不同和行業發展背景有著密切的關係。

非標準化難題

煤炭作為我國能源供應主體地位能源,消費端涉及到電力、化工、鋼鐵和水泥等多個行業,行業對煤炭關鍵指標的要求不盡相同。在成煤過程(植物-泥炭-褐煤-煙煤-無煙煤)、轉變階段(泥炭化-煤化)、轉變條件(水、細菌、生化、溫度、壓力)等階段綜合作用下形成不同類別煤炭產品。加之,煤炭容易受溫濕度、空氣等環境因素影響,各類指標在一定的環境下具有可變性,煤炭指標可變性和下遊需求行業的不同,限製了煤炭標準化問題。

煤炭行業“黃金十年”,為了保證經濟增長對能源的需求,煤炭供應增速與之比肩。加之世界乃至中國環境容量相對寬鬆、國家和地方對行政策觀管理相對寬鬆、需求行業對煤炭質量要求相對寬鬆,“上項目和增產能”的行業擴張發展戰略成為行業發展業態。數據顯示:全國煤礦生產能力公示煤礦數量不及7000座,核定產能為31000多萬噸,而近5年,全國煤炭年產量近37億噸。

傳統煤炭行業大力投資開采和貿易的粗放方式、煤炭從上遊生產、中轉到消費供應鏈各環節加工洗選環節相對較少、入選率相對較低以及消費行業排放要求相對寬鬆是煤炭產品標準化的又一問題。

我國為富煤缺油少氣的能源格局,煤炭產能主要集中於華北地區、東北地區和西北地區,合計產能近20億噸。國家對能源的需求和地方財政稅收對煤炭依賴性極高,但是煤炭北富南貧分布不平衡賦存結構,使得必須通過物流通道的輸配達到全國各地的供需平衡和消費平衡,最終形成北煤南運的物流格局。

煤炭主要通過公路、鐵路和海運等物流方式進行流通。其中公路運輸極不利於煤炭標準化。而通過鐵路運輸至港口的煤炭產品,相對於產地化驗結果也都有近100-200的掉卡現象。

中國煤炭質量標準體係包括了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企業標準等。國家標準、行業和企業標準更是層出不窮,各大型企業都有各自的產品品牌。

此外,中國從由煤炭淨出口國轉變為淨進口國之後,進口煤炭需適用煤炭國際貿易標準體係。中國進口煤炭來自印尼、澳大利亞、蒙古國、朝鮮和俄羅斯,進口煤種涉及動力煤、褐煤和焦煤,即在中國流通的國際進口煤遵守國際和以上國家煤炭標準體係。

不難看出,中國煤炭“標準化”缺失的問題不僅存在,甚至可以說是比較嚴重。“黃金十年”讓煤炭行業從量上有了質的飛越,卻也給產業標準化造成了障礙。隨著“黃金十年”的結束、以及煤炭市場不斷觸底,把“標準化”問題再度擺上台前,自然也就順理成章了。

“標準化”背後的推手

隨著國家乃至世界“能耗總量和能耗強度”雙控的能源格局重構、煤炭電商化和煤炭大數據發展進程的提速、煤炭行業淘汰落後過剩產能、生產企業入選率提高標準化加工、消費企業碳排放標準化要求、煤炭資源分質分級管理和供應鏈各環節價格指數體係建設。煤炭標準化體係建設麵對的諸多問題迎刃而解,煤炭標準化體係正在加速構建形成。

一、能源政策環境要求“煤炭標準化”

隨著煤炭“黃金十年”產能的加速釋放和當前全球經濟環境增速放緩的逆向發展,加之全國年平均近3億噸煤炭進口量,產能嚴重過剩。在此背景下,由國家發改委和環保部等六部委製定的《商品煤質量管理暫行辦法》並正式施行,同時,新《環境保護法》也同步出台。其次,全球環境日益惡化對能源的新要求,中國乃至世界正在重塑能源體係格局。生物質、光伏、核電和風電等新型能源的快速發展,中國連續第五年刷新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最大增量,2014年增長率為15.1%。全球風電增幅10.2%,太陽能38.2%,生物燃料7.4%。此外,為加快推動能源消費革命和進一步提高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水平,政策不斷加碼,再次印發《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和《關於促進煤炭安全綠色開發和清潔高效利用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