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再定位:加多寶重生記(1)(1 / 1)

因為不能使用“王老吉”這一品牌,加多寶曾麵臨巨大危機。為此,加多寶在不同時期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首先,消費者的心智不可改變。消費者對“加多寶”的自然反應是,這是一個新品牌。為了把消費者心智中的涼茶代表位置繼承過來,必須為加多寶找到新定位:“改了名字的涼茶領導者”。

當大量的顧客已經轉向了加多寶時,就應該去除改名信息,回歸到“涼茶領導者”定位上,這是壓製競爭品牌的最有力武器。正確的重新定位,加上把握住了戰略節奏,使得加多寶打贏了這驚險的一戰。

加多寶經營涼茶十幾年,打造了超越可口可樂的“中國飲料第一罐”,在改名前就已經建立了成熟的戰略配稱係統。重新定位為“改了名字的涼茶領導者”後,加多寶又迅速圍繞新定位形成獨特而強有力的戰略配稱,包括生產能力、渠道能力、快速的市場反應能力和創新傳播能力等。

傳說中,可口可樂的某位總裁曾經說過,如果可口可樂在世界各地的廠房被一把大火燒光,隻要可口可樂的品牌存在,一夜之間就可以讓所有廠房在廢墟中拔地而起。這句話被營銷界奉為經典,用來證明品牌的力量是如何的強大。但是如果事情反過來,廠房、渠道、員工、資金一切都還在,唯獨不允許再使用原來的品牌,可口可樂還能存活下去嗎?

對這個問題,相信答案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說法不一。然而,這種在現實商業世界中幾乎絕無可能發生的事情,在加多寶身上發生了,我們有幸親眼目睹了整個事件的全過程,見證了這起管理學界極為難得的寶貴案例。而且,我們現在知道答案:加多寶的銷量在商標糾紛浮出水麵的2011年、訴訟白熱化的2012年,以及戰火繼續燃燒的2013年這三年間都不僅沒有下降,反而繼續大幅攀升,2013年10月便提前完成了全年銷售目標,全年銷售額超過200億,連續六年超過可口可樂。紅罐加多寶,仍是“中國飲料第一罐”。

對於加多寶案例的當事各方而言,這個案例也許很痛苦沉重,但是對於普通公眾來說,涼茶這種產品無關國計民生,隻是一種飲料而已,可以喝這個品牌,也可以喝那個品牌,都是無傷大雅的輕鬆選擇。而企業界、管理學界的人士,包括海爾的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在內,大多對這個如同日全食一樣罕見的商業案例有著高度的興趣,對案例的動態發展連續追蹤、分析、思考、借鑒。

綜合各媒體對加多寶當下成功的分析,主流意見大概有三種。

一是認為渠道為王,得渠道者得天下。

無論是當年國美、蘇寧攜渠道威力令家電企業俯首稱臣,還是如今的支付寶、微信在手機支付端的大戰,無一不是渠道為王的例證。尤其是在中國消費者市場割裂嚴重、各區域市場情況複雜的背景下,加多寶之所以勝出,是因為它的渠道能力勝過對手。

第二種主流觀點認為,誰有錢做廣告,誰的嗓門大,誰就能脫穎而出。中國的消費者容易受到廣告的影響,而加多寶的廣告預算遠遠超過對手。“我要是有幾十億砸廣告,我也能成功”。

第三種主流意見則認為,企業的成功是綜合實力較量的結果,各種因素綜合在一起,決定了商戰成敗。加多寶深耕多年,人才、資金、渠道、供應鏈各方麵都遠勝過對手,最後的勝利也就不足為奇了。

這些觀點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這些觀點背後,都隱含著一個有馬後炮嫌疑的想法:加多寶如今的勝出是“注定”的,早該如此,理當如此,勢必如此。可是,別忘了,回到2012年上半年,加多寶被禁止使用王老吉品牌之後,絕大多數管理學者、企業家對加多寶未來的評估,都是相當悲觀的。

某大型央企內部開會時,曾請高管們對加多寶的未來投票表決,結果是三分之二的人認為加多寶會大幅下滑,從此一蹶不振,三分之一的人認為加多寶會稍微下降(畢竟原來的實力擺在那兒嘛,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但是沒有任何人認為加多寶還能繼續上升。某股份製銀行總行的高管們也做過類似的投票,表決結果也差不多。

媒體上一位分析人士的話很有代表性:“顯而易見,對於涼茶行業的第一品牌運作者來說,品牌名就意味著一切……從整個運營係統來看,‘王老吉’品牌所蘊含的‘涼茶’代名詞的品牌內涵是運營係統的核心價值。加多寶每年數億的廣告費,就是為了增加消費者的品牌知名度,讓人們要‘去火’,就聯想到‘王老吉’。在涼茶運作中,加多寶投入數百億元用於打造和宣傳,所有的投入最終換來的就是‘王老吉’=‘去火’。沒了‘王老吉’,就意味著以前的全部投入都付諸東流。加多寶如果試圖借助王老吉的流通渠道重塑一個涼茶品牌,無疑是天方夜譚,而脫離加多寶運作係統的‘王老吉’品牌卻不會遭受損傷……”

那麼,加多寶重新塑造一個涼茶品牌的“天方夜譚”,究竟是如何成功的呢?本文將根據加多寶案例當事人的親口敘述,從戰略定位的角度進行回顧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