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景微微皺了皺眉,有些不悅,心中想著,果然是文台的長子,父子兩個性格都一樣。
看著陳端有些熟悉麵目,吳景心中一動問道:“可是當年與秦文表一同被文台舉為孝廉的陳子正?”
陳端微微一笑,說道:“正是在下!”
吳景摸了摸長須,點點頭笑道:“文台果然沒有看錯人!”
“破虜將軍有恩於我,可惜被奸人所害,主公承破虜將軍遺誌,我自當盡力報之!”陳端拱了拱手,正色說道。
另一邊,恒階正指揮軍士推著幾大車戰利品而來。
恒階曾為孫堅主簿,與吳景自然相識,卻見吳景看著恒階,笑道:“恒主簿,久違了!”
恒階拱拱手,說道:“吳太守,好久不見,我家主公起兵不久,這些東西就送給我等如何?”
吳景笑著說道:“好你個恒伯諸,我這當舅舅的,怎麼會與外甥搶東西!”摸了摸長須,吳景又說道:“不過你別急,我軍中還帶了3000套皮甲和長矛,一會兒我一並讓人送來!”
“好一個吳子高,果然是好舅舅!”恒階拱拱手向吳景表達了謝意。
約莫一個時辰之後孫策帶領親軍返回涇縣,韓當,程普,黃蓋三人則繼續率軍收攏潰兵。
涇縣縣令乃是吳郡陸氏族人陸航,為廬江太守陸康之侄。《三國誌》記載,袁術向陸康討三萬斛糧食,陸康不允,袁術怒而遣孫策攻之,陸康守城兩年餘,城破月餘後,陸康病死,陸氏族人死傷過半。可以說陸氏族人的這場災難與孫策有著直接關係。
然而,陸氏為吳郡四大家族之一,孫氏同為吳郡豪強,兩家多有舊情。《吳錄》曾記載,孫堅為長沙太守時,曾越境擊賊,救過當時為宜春縣長的陸氏族人陸航。
而曾經的宜春縣長陸航,就是現在的涇縣縣令。
據《三國誌》記載,孫策圍攻廬江的其中一條原因是,“策昔曾詣康,康不見,使主簿接之。”孫策認為自己受到了輕視。
從輩分來看,孫堅屬於陸康的子侄輩,陸康廬江被圍時,已經70多歲了,而孫策才剛剛20歲,孫策事實上屬於陸康的孫輩。
即使孫堅曾有恩於陸氏,陸康也不會因為孫堅對自己侄子的救命之恩而屈尊去見孫堅的兒子孫策!
況且孫策當時隻是白身,求見一郡太守,太守讓自己主簿來接見他,已經算很給孫策麵子了。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一個年輕人要求去見一個地級市的市委書記,而市委書記派自己的秘書去接待,根本算不上輕視。何況,孫策隻是陸康的孫輩。
孫策當然不會讓曆史的悲劇重演,三國誌中,袁術以廬江太守之位相許,請孫策圍攻廬江,而事後,袁術卻把廬江太守的之位給了自己部下劉勳。劉勳此人與孫策也多有仇怨。
《三國誌?孫破虜討逆傳第一》記載,“後術死,長史楊弘,大將張勳等將其眾欲就策,廬江太守劉勳要擊,悉擄之,收其珍寶已歸。”楊弘和張勳都是孫策的好朋友,在投奔孫策之時,被劉勳擄走。因此,劉勳與孫策之間,本有舊恨,又添新仇!
所以,孫策圍攻廬江,逼死陸康,完全就是吃力不討好的一件事。清楚曆史軌跡的孫策早已清楚,自然不會再去做這種蠢事。
(今日第三更,求收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