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漁鹽之利(一)(2 / 2)

孫策饒有興趣的看著崔朋,隻見崔朋騎在毛驢上,拱手道:“主公,海鹽縣鹽灘廣布,基本上凡是海灘皆有煮鹽處。”

果然不出孫策所料,如今生產鹽的方法還是最原始的煎煮法。

所謂的煎煮法,即用盤為煎,用鍋為煮,史稱“煮海為鹽”。用煎煮法製取海鹽不但產量低,而且質量差。

煎煮法的一個重要缺陷在於,需要足夠的燃料。

海水取之不竭,且易得。然而要得到足夠的燃料就需要壯丁去砍伐足夠的薪柴。

海鹽縣幾乎所有的居民都以煮鹽為生,因為煮鹽需要灶台,所以每一戶又被稱作灶戶。

灶戶家中若是男壯丁多,則家中的日子往往好過一些,因為能夠砍伐到足夠的薪柴,所以每日煮出的鹽也要比別人家多些。

至於那些家中壯丁少,甚至沒有壯丁的,日子便過的極難。

約莫走了小半個時辰,孫策便看見了不少的濃煙,還有在濃煙下走來走去的人們。

孫策走到近處,便聽到不少灶戶向崔朋行禮,口中直稱:“崔縣長又來了!”

顯然,崔朋這縣長做的還是比較稱職的。

孫策仔細觀察了一下灶台。

灶台為方形,寬約1.5米、高約0.3米,以磚砌泥糊而成。

灶台上安放一口方形鐵質平底鹽鍋,邊長1米有餘,鍋沿高約0.1米。灶台旁堆滿了木柴,和幾個已經製好的鹽包。

鹽包放在一個大木筐中,孫策打開鹽包,不禁皺了皺眉頭,這種暗黃色充滿了雜質的東西也能叫鹽?

沒有人前來阻擋孫策,是個人都能看明白,孫策顯然比崔朋官大,不然崔大人能向他行禮?而且還是這麼年輕的大官,不少人都在心中暗自揣測著。

“這就是煮好的鹽?”孫策指著鹽包中的東西,向身旁的崔朋問道。

崔朋點點頭,答道:“平常百姓吃的便是這種鹽,不過主公府中的鹽應該是益州來的井鹽!”

孫策思索了片刻,問道:“煮鹽每日產量幾何?”

崔朋不假思索的答道:“若薪柴足夠,每日每鍋可出鹽十斤。”

孫策皺了皺眉,決定將曬鹽法教給灶戶,如此便能擴大產鹽量。產鹽量越大,也就意味著鹽稅越多。

回到海鹽縣城後,孫策便與崔朋,恒階,魯肅,顧雍四人商議曬鹽法。

四人聽後皆是稱奇。

第二日,海灘邊就出現了大量的鹽田,這便是孫策帶領諸人正在試驗。

鹽田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蒸發池,一部分是結晶池。

先將海水引入蒸發池,經日曬蒸發水分到一定程度時,再倒入結晶池,繼續日曬,海水就會成為食鹽的飽和溶液,再曬就會逐漸析出食鹽來。這得到的晶體就是我們常見的粗鹽。

果不其然,才過了三天,鹽田裏就曬出了一片片白花花的粗鹽。

看到這一幕,整個海灘上,所有的灶戶都沸騰了。

他們再也不用辛辛苦苦的每日起早貪黑去砍柴了,再也不用費盡千辛萬苦,卻隻能得到極少的鹽。

所有的灶戶都記住了這個人,這個改變他們命運的人,他就是孫策。

(二更,求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