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投石車(2 / 2)

應該說,一直到火炮的大規模應用之前,攻城都是比較困難的。

但是,投石車的應用則大大降低了攻城的難度。

尤其是大量攻城車的集中投擲,那效果並不比近代戰中火炮齊發的威力小多少。

史書中記載孫策攻打廬江,兩年城池方破。袁紹攻打公孫瓚的易京之戰,也是連年難以破城,最後不得不以挖地道的方式才最終破城。

由此可見,此時攻城的難度有多大。

當然,舒縣城和易京城都是堅城大城,相對難以攻破。

所以,孫策想要迅速攻克廣陵郡,就必須大規模的製造投石車。

在孫策前世的記憶中,投石機可以分為三種。即人力機、扭力機和配重機。

人力機,是純利用人力的投石機。是用人力在遠離投石器的地方一齊牽拉連在橫杆上的梢(炮梢)。炮梢架在木架上,一端用繩索栓住容納石彈的皮套,另一端係以許多條繩索讓人力拉拽而將石彈拋出,炮梢分單梢和多梢,最多的有七個炮梢裝在一個炮架過,需250人施放。

扭力機,是依靠扭絞繩索產生力量彈射的投石機。彈射杆平時是直立的,杆的頂端是裝彈丸的“勺子”或皮彈袋,杆的下端插在一根扭絞得很緊的水平繩索裏。彈射時,先用絞盤將彈射杆拉至接近水平的位置,在“勺子”或皮彈袋裏放進彈丸。鬆開絞盤繩索時,彈射杆恢複到垂直位置將彈丸射出。

配重機,還有一個著名的名字,叫做“回回炮”。它利用杠杆原理,一端裝有重物,而另一端裝有待發射的石彈,發射前須先將放置彈藥的一端用絞盤、滑輪或直接用人力拉下,而附有重物的另一端也在此時上升,放好石彈後放開或砍斷繩索,讓重物的一端落下,石彈也順勢拋出。

此時孫策大量製作的就是配重機。

在孫策的提點之下,馬鈞很快就製作出了樣機。並派人從會稽郡火速送來,一同而來的還有數十個被馬鈞培訓好的專業工匠。

在馬鈞的樣機和數十個專業工匠的幫助下,生產工坊中日夜不停,加班加點的生產著投石機。

馬鈞設計的這種投石機,采用的就是配重機(回回炮)的原理。

同時為了便於攜帶,馬鈞將投石機分拆成了三部分。

即杠杆,支架和底座三部分。

組合好的投石機極為巨大,杠杆長度在10米左右,支架約為6米高,而底座大約有5平米左右。

石彈的射程大約在300米左右。

平地上弓箭的射程大約在100米左右,從城樓上往下射則有效射程將近200米。因此馬鈞設計的配重機將會是非常有效的攻城武器,城中的敵人居高臨下射箭完全無法對投石機造成傷害。

但是這種投石機也有著不小的缺點。

比如說,因為體量巨大而移動困難。同時每一次有效打擊的間隔時間較長,不利於野戰使用,隻適宜進行攻城。

此外,這種投石機的生產也比較困難。需要馬鈞派來的數十個專業工匠親自進行製造,如今僅僅生產出了21架投石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