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是以胃粘膜的非特異性慢性炎症為主要病理變化的慢性胃病,病變可局限於胃的一部分,也可彌漫到整個胃部,臨床常有胃酸減少、食欲下降、上腹不適和疼痛、消化不良等。慢性胃炎無特異性,一般可表現為食欲減退,上腹部有飽脹憋悶感及疼痛感、惡心、噯氣、消瘦、腹瀉等。慢性胃炎的命名很不統一。依據不同的診斷方法而有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糜爛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膽汁返流性胃炎、慢性疣狀胃炎、藥物性胃炎、乙醇性胃炎等。本病相當於中醫“胃脘痛”、“心下痞”、“反酸”等範疇。其發病多與飲食不節、勞倦太過、情誌不遂等因素有關,致使脾胃運化失職,胃失和降,終成疾患。若久治不愈,脈絡受損,氣血失和,阻滯胃絡,而致疼痛。其病位在胃,涉及肝、脾,病機以濕熱中阻、肝胃不和、氣滯血瘀、脾胃虛弱、胃陰不足等為多見。治宜清熱利濕、運脾和胃、疏肝健脾、理氣活血、益氣溫中、養陰生津、通絡止痛。
健脾調胃湯
“組成”黨參、黃芪各30克,代赭石、白術、山藥各15克,當歸、炮薑、白芍、吳茱萸各12克,木香、烏梅炭、山楂炭、川芎、半夏各9克,黃連、甘草各6克。
“製法”上藥濃煎取汁250克。
“功效”健脾益氣,和中降逆,理氣止痛,養血生肌。
“用途”適用於慢性胃炎。
“用法”每日1劑,分3次內服,連服20劑為1個療程。
蘇夏和胃湯
“組成”製半夏、蘇梗、黨參、川楝子各10克,代赭石30克,大腹皮12克。
“製法”水煎取藥汁。
“功效”降逆和胃,健脾理氣。
“用途”適用於膽汁反流性胃炎。
“用法”每日1劑,分2次服。15劑為1療程。
健脾生肌散
“組成”黨參、茯苓各2.5份,白術、製附子、黃柏、益智仁各1.5份,半夏、苦參、地榆、明礬、川厚樸、檳榔各1份,生甘草0.5份。
“製法”將上藥按比例用量淨化後研末,每次服10克,早、午、晚飯前30分鍾服用。3~4周為1療程。
“功效”健脾生肌,消食解毒。
“用途”適用於慢性糜爛性胃炎。
“用法”每日1劑,分2次服。
疏肝降逆湯
“組成”柴胡、枳實、白術、鬱金、陳皮、半夏各12克,白芍18克,黃連、山梔子各9克,茯苓15克,代赭石30克,甘草6克。
“製法”水煎取汁400~500克。
“功效”抑肝健脾,清熱解毒。
“用途”適用於膽汁反流性胃炎。
“用法”每日1劑,分2次服。
益氣化瘀湯
“組成”炙黃芪、徐長卿各30克,丹參、莪術、當歸、赤芍、延胡索、炙木瓜各10克,砂仁3克。
“製法”水煎取藥汁。
“功效”益氣化瘀。
“用途”適用於萎縮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腸上皮化生。
“用法”每日1劑,分2次服。4周為1療程。
愈糜散
“組成”地榆200克,枯礬、甘草各60克,白及、白芍各100克,血竭30克,蒲公英、生黃芪各300克。
“製法”共研細末,裝瓶備用。
“功效”抗炎解痙,祛腐生肌,愈合糜爛,健胃鎮吐。
“用途”適用於慢性糜爛性胃炎。
“用法”每日2次,每次15~20克,飯前半小時用粥湯或蜂蜜調成糊狀吞服,服後勿飲水及其它果汁。30天為1療程。
益胃散
“組成”淮山藥、太子參各60克,白術20克,白芍、延胡索、茵陳、山楂、雞內金各40克,法半夏30克,石斛、百合各50克,炙甘草25克。
“製法”上藥共碾細末。
“功效”潤胃益脾,降逆平衝,燥濕化瘀。
“用途”適用於慢性萎縮性胃炎。
“用法”每日3次,每次9克,飯前服。1個月為1療程。氣滯血瘀明顯者加蒲黃30克;脾胃虛寒者去百合,加桂枝30克;胃熱明顯者加蒲公英40克;陰虛胃燥者加生地、玄參各40克;大便帶血者加三七粉20克。
鎮逆湯
“組成”代赭石20克,青黛、吳茱萸各6克,半夏12克,白芍15克,龍膽草、黨參各9克,生薑3片。
“製法”上藥濃煎取汁250克。
“功效”清熱和胃,降逆止嘔。
“用途”適用於膽汁反流性胃炎。
“用法”每日1劑,分3次服。連續服藥30天為1個療程。
英黃砂苓湯
“組成”蒲公英15克,大黃10克(後下),茯苓12克,砂仁6克。
“製法”水煎取藥汁。
“功效”清胃化瘀,理氣健胃,抗炎止痛。
“用途”適用於淺表性胃炎。
“用法”每日1劑,分2次服。15日為1療程。
養胃湯
“組成”黨參15克,白術、枳殼、白芍、炙甘草、製香附、木香、紅花各10克,三七粉5克(衝服)。
“製法”水煎取藥汁。
“功效”補中益氣,活血化瘀。
“用途”適用於慢性胃炎。
“用法”每日1劑,飯前半小時服。4周為1療程。肝胃不和者加柴胡6克,鬱金10克;胃陰不足者加麥冬15克,石斛10克;食滯者加雞內金10克,焦六曲15克;濕熱內鬱者去黨參、白芍,加黃連3克,藿香、蒲公英各10克。
良薑百合湯
“組成”高良薑、製香附各6~10克,百合、丹參各30克,烏藥9~12克,檀香6克,砂仁3克。
“製法”上藥濃煎取汁250克。
“功效”宣暢氣機,和胃止痛。
“用途”適用於慢性胃炎。
“用法”每日1劑,分3次內服。連續服藥2周。胃寒盛者,丹參減為20克,加砂仁6克,高良薑10克,吳茱萸、幹薑各5克;中濕不化,泛惡清水、便溏者加陳皮10克,半夏9~12克,白茯苓10克,木香6~9克,煆瓦楞子10克;肝鬱犯胃者,輕用高良薑,重用香附,加柴胡9克,川厚樸、金鈴子各10克,綠萼梅5克,白芍12克,並把檀香改為9克;若出現標熱本寒者加炒川連6克,炒黃芩9克,千年健12克,減砂仁;中焦氣化不利者加知母、葛根各9克,焦三仙各15克,香稻芽10克;若見黑便者加白及9克,生藕節15~20克,茜草炭12克,減高良薑為5克;若胃陰不足者高良薑減至3克,砂仁3克,加沙參9克,麥冬6克,知母10克,白梅花3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