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係指食管、胃、十二指腸或胰膽等屈氏韌帶以上的消化道病變引起的出血。其多由消化性潰瘍,急性胃粘膜病變損害,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和胃癌所致。臨床表現以嘔血和黑便為特征;急性出血時,往往伴有血容量減少而引起急性周圍循環衰竭。臨床可通過了解病史、症狀、體征及輔。助檢查等確診。對活動性出血患者,應絕對臥床休息,進食流質或半流質。目前以積極治療原發病,采用藥物止血或物理止血法為主要措施。本病相當於中醫“吐血”、“嘔血”、“便血”等範疇。該病初期多為胃中熱邪鬱積,或肝火犯胃,灼傷絡脈,迫血妄行,致血液不循常道而外溢。後期則多見脾腎虛寒,氣不攝血,或瘀血阻絡,而形成本虛腎實之候。治宜祛邪扶正,平衡陰陽。但其關鍵在於突出止血之法。
飲血寧
“組成”商陸炭、醋白芍、白及、貫眾炭各30克,大黃20克,黃連、黃芩、三七、甘草各10克。
“製法”先將白及、三七,加水2000克浸泡半小時,久煎至藥汁約300克;“三黃”共研碎,放杯中,用冷水約100克浸泡至軟備用;餘藥加冷水1500克泡半小時,再濃煎去渣取液約500克。將兩藥汁混合後,再煮沸離火,急納入“三黃”浸泡絞汁,去渣共約800克。
“功效”清熱降火,收斂止血,活血定痛,消腫生肌。
“用途”適用於上消化道出血。
“用法”日夜頻服。每日1劑,病重可日2劑。部分中、重度出血患者可配合補液、輸血。
止血散
“組成”生大黃2000克,五倍子1500克,甘草1000克。
“製法”先取藥洗淨曬幹,然後分別磨粉過細篩,再分裝成小袋備用。每小袋內含生大黃2克,五倍子1.5克,甘草1克。
“功效”祛瘀和胃,收斂止血。
“用途”適用於上消化道出血。
“用法”每次1袋,每日3次。服用時以開水約30克調勻止血散,置涼後服下。若服藥後有惡心嘔吐者,可先飲用米湯,過15分鍾後再服止血散。同時配合常規補液,必要時輸血。一般予牛奶、米湯等流質飲食,大便隱血轉陰後即改為半流質飲食,有嘔血者可禁食12~24小時。
三烏白散
“組成”三七35克(打),烏賊骨70克,白及105克。
“製法”共研細末備用。
“功效”和血止血。
“用途”適用於上消化道出血。
“用法”每次10克,每日3次,連服1周。
三七白及湯
“組成”三七粉、白及粉、生大黃粉各6克(衝服),仙鶴草、煆瓦楞子各20克,枳實9克,陳皮、茯苓各15克,清半夏10克。
“製法”上藥水煎2次取150克。
“功效”止血,生肌,散瘀。
“用途”適用於胃十二指腸潰瘍出血。
“用法”每日1劑,分2次服。連續服藥4周為1個療程。
三黃烏芍止血湯
“組成”三七(打碎)、生大黃、鬱金、浙貝母、茜草、法半夏、甘草各10克,烏賊骨5克,赤芍、藕節、生地榆各1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