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腹瀉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症狀,主要表現為慢性或反複發作的大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量多,有時帶有少量粘液、膿血,或伴腹脹、腹痛。慢性腹瀉病因極為複雜,大致可歸納為腸道慢性細菌感染、寄生蟲病、腫瘤、消化液分泌障礙、腸道非特異性炎症、腸道功能紊亂及某些全身性疾病等。上述任何一種疾病使小腸蠕動增加,腸內容物通過加快,營養及水分吸收不良等均可引起腹瀉。中醫認為,慢性腹瀉多為脾虛生濕,健運無權,或脾虛肝氣乘脾,或腎陽虛不能助脾陽腐熟水穀所致,往往止而複發,反複不已,甚至滑脫不禁,形成虛實挾雜之候。治宜健脾利濕,疏肝理脾,益腎助陽,澀腸止瀉。
補脾止瀉湯
“組成”黨參、枳殼各12克,茯苓、薏苡仁、焦山楂各20克,炒白術15克,肉豆蔻、陳皮、葛根各10克,木香6克,甘草5克。
“製法”水煎取藥汁。
“功效”益氣健脾,澀腸止瀉。
“用途”適用於慢性腹瀉。
“用法”每日1劑,分2次服。伴有腹脹者加砂仁10克;體虛畏寒,臍周不溫者加升麻、幹薑各6克;黎明前泄瀉者加吳茱萸10克,五味子15克;納差消瘦者加山藥20克,炒麥芽15克;大便稀薄日久加訶子10克。
疏肝活血湯
“組成”川楝子、延胡索各15克,丹皮、桃仁、紅花、丹參各12克,白芍、甘草、砂仁各10克,三棱、莪術各6克。
“製法”水煎取藥汁。
“功效”疏肝理氣,活血化瘀。
“用途”適用於慢性腹瀉。
“用法”每日1劑,分2次服。30劑為1療程。
腸寧湯
“組成”蒼術、山藥、黨參、車前子、澤瀉、訶子、幹薑、補骨脂各10克,肉桂6克,蒲公英20克。
“製法”水煎取藥汁。
“功效”健脾,溫腎,清熱,滲濕,收澀,消導。
“用途”適用於慢性腹瀉。
“用法”每日1劑,分2次服。10~15天為1療程。
複方榴皮湯
“組成”石榴皮、楂炭、白術、雲苓各15克,柴胡、訶子、木香、甘草各10克,雞內金、砂仁各6克。
“製法”水煎取藥汁。
“功效”健脾利濕,舒肝理氣,收斂固澀。
“用途”適用於慢性腹瀉。
“用法”每日1劑,分2次服。
芍藥連梅湯
“組成”白芍12克,黃連、甘草各3克,烏梅15克,茯苓、山藥、麥芽各20克,炮薑4克,葛根、焦山楂、焦神曲、白術、枳殼各10克。
“製法”上藥濃煎取汁250克。
“功效”疏補兼施,清熱散寒,調理陰陽。
“用途”適用於慢性腹瀉。
“用法”每日1劑,分3次內服,連續服藥2周為1個療程。
秦皮止瀉湯
“組成”秦皮、石榴皮各20克,敗醬草、蒲公英、金銀花各30克,黃柏15克,黃連10克。
“製法”上藥加水煎2次,共濃縮藥汁約200克,溫度在37~40℃之間。
“功效”清熱利濕,健脾和胃,溫補腎陽。
“用途”適用於慢性腹瀉。
“用法”將藥汁置於輸液瓶內,連接輸液管,其末端接無菌導尿管並塗石蠟油,囑患者臀部墊高,導尿管插入肛門內約35厘米為宜。滴入速度控製在60滴/分鍾左右,約70分鍾滴完,一邊滴一邊用手輕揉腹部,滴完後平臥休息2小時。1日滴1次。屬脾胃濕熱型者可加白頭翁、馬齒莧各30克。
黃連香附散
“組成”黃連3克,香附15克,良薑15克。
“製法”以上3味共研為細末,備用。
“功效”溫中散寒,燥濕止瀉。
“用途”適用於慢性腹瀉。
“用法”取藥末適量填敷於臍孔內,然後用消毒紗布覆蓋,再用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
白芷川芎兜
“組成”白芷、川芎、徐長卿、花椒各適量。
“製法”以上4味共研為細末,裝入兜肚內,即可。
“功效”溫中散寒止痛。
“用途”適用於慢性腹瀉。
“用法”將肚兜蓋在臍腹部。
香萸幹薑散
“組成”小茴香75克,吳茱萸50克,幹薑50克,公丁香50克,肉桂30克,生硫黃30克,蓽菝20克,山梔子20克,胡椒5克,白酒適量。
“製法”以上前9味共研細末,備用。
“功效”溫中祛寒。
“用途”適用於慢性腹瀉。
“用法”每次取藥末30克,用白酒調成糊狀,敷於臍部,然後用消毒紗布覆蓋,再用膠布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