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缺鐵性貧血(1 / 2)

缺鐵性貧血是人體內用來合成血紅蛋白的貯存鐵缺乏,影響血紅蛋白的合成所引起的一種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本病是全球性疾病,可發生在世界各國各個民族。成年男性發病率為10%,女性為20%,孕婦為40%,兒童高達50%。主要臨床表現有疲乏無力,麵色蒼白,心悸氣急,頭昏眼花以及黏膜損害等。多數患者發病緩慢。發病原因主要有慢性失血、吸收障礙、營養不良和鐵需要量增加(如偏食、妊娠、哺乳及兒童生長期)等。其發病機理主要是鐵的缺乏導致含鐵酶的活性下降和肌肉功能及體力下降,還可引起神經係統功能和組織學的改變。本病相當於中醫“血虛”、“虛勞”、“萎黃”、“黃胖”等範疇,一般可分為以下幾型進行辨證論治。①脾氣虛弱型:症見麵色萎黃或蒼白,神疲乏力,納少便溏,舌質淡、苔薄白或薄膩,脈細。治宜健脾益氣補血。②氣血兩虧型:症見麵色蒼白,倦怠無力,頭暈心悸,健忘失眠,食少腹脹,毛發幹脫,爪甲裂脆,少氣懶言,舌質淡胖、苔薄,脈濡細。治宜氣血雙補。③腎精不足型:症見麵色蒼白無華,腰膝酸軟,倦怠乏力,精神委靡。偏陽虛者,畏寒肢冷,陽痿,夜尿頻多,舌淡脈微;偏陰虛者,煩熱,口幹咽燥,舌紅苔少,脈細數。治宜補腎填精,助陽益陰。④脾腎陽虛型:症見麵色萎黃或蒼白無華,形寒肢冷,唇甲淡白,心悸氣短,神疲乏力,肢軟腰酸,腹部;冷痛,大便溏薄或五更瀉,小便清長,周身浮腫,陽痿或閉經,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苔白滑,脈沉細。治宜溫補腎陽。

黃芪歸脾湯

“組成”黃芪30克,當歸25克,黨參、白術、茯苓各15克,遠誌、阿膠(烊)、益母草各10克,甘草6克。

“製法”水煎取藥汁。

“功效”益氣健脾,補血養心。

“用途”適用於缺鐵性貧血氣血兩虧型。

“用法”每日1劑,分2次服。

黃芪烏梅湯

“組成”黃芪15克,烏梅10克,甘草、五味子各6克,黨參、當歸各9克,製何首烏、陳皮各12克。

“製法”水煎取藥汁。

“功效”健脾養血,酸甘化陰。

“用途”適用於缺鐵性貧血氣血兩虛,胃陰不足型,症見麵色蒼白,頭暈乏力,心悸耳鳴,胃納不佳,舌質淡紅、苔薄,脈虛或虛大。

“用法”每日1劑,分2次服。

健脾補血湯

“組成”黃芪、黃精各15克,當歸、白芍藥各10克,熟地黃30克。

“製法”水煎取藥汁。

“功效”健脾養胃,益氣養血。

“用途”適用於小兒缺鐵性貧血脾氣虛弱型,症見麵色黃白或蒼白,納少身倦,不活潑,易感冒等。

“用法”每日1劑,分3次服。

健脾益氣湯

“組成”人參9~12克,黃芪20~30克,炙甘草10~12克,白術12克,山藥15克,大棗10枚,生薑9克,桂枝、五味子、砂仁(後下)各6~9克。

“製法”水煎取藥汁。

“功效”益氣生血,健脾攝血。

“用途”適用於缺鐵性貧血脾氣虛弱型。

“用法”每日1劑,分2次服。

健脾補血湯

“組成”太子參(或黨參)、當歸、白芍藥、構杞子、女貞子各20克,白術、雞內金、陳皮各15克,雲茯苓、生山藥各30克,皂礬2克,炙甘草6克,大棗7枚。

“製法”水煎取藥汁。

“功效”健脾生血,和胃消積。

“用途”適用於缺鐵性貧血脾氣虛弱型。

“用法”每日1劑,分2次服。陰虛者加生地黃、牡丹皮各20克,旱蓮草30克;陽虛者加菟絲子、淫羊藿各20克,巴戟天30克。平時多食黑木耳、豆製品及動物肝髒,忌飲濃茶水。

健脾益氣方

“組成”生黃芪、黨參各15克,白術12克,陳皮9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