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友好之行開拓之旅(1 / 2)

初春的北京正值春寒料峭,三月的中東已是燦爛千陽。2010年3月5~17日,應科威特外交部、黎巴嫩“未來陣線”和敘利亞阿拉伯複興社會黨(簡稱複興黨)的邀請,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副部長李進軍率中國共產黨友好代表團對上述中東三國進行了友好訪問。

中東油田——科威特

科威特位於波斯灣西北岸,麵積僅17萬多平方公裏,自然條件惡劣,終年幹旱少雨,境內多為茫茫沙漠。然而,上天總是公平的,那一片黃沙下卻蘊藏了儲量豐富的石油。在首都科威特市,放眼望去,皆是造型各異的現代摩天大樓、高檔奢華的時尚購物中心、精心澆灌的人工綠化帶,讓人會時常忘記腳下的炎炎沙漠。當年曾經戰火肆虐的海灣小國,如今早已恢複元氣,難覓戰爭創痕。

科威特是最早同中國建交的海灣國家。兩國自1971年建交以來,始終相互尊重、平等相待,雙邊關係基礎牢固,雙邊交往與合作密切。但由於科威特實行君主世襲製,實行嚴格的黨禁,禁止一切政黨存在,加之其海灣國家特殊的政治體製、宗教文化和意識形態,以中國共產黨的名義與科威特的交往幾為空白。此次應科威特外交部邀請,李進軍副部長率領的中共友好代表團是中國共產黨自黨的十六大以來首個正式訪科的代表團,可謂中國政黨外交的一次“開拓之旅”。

科威特外交部不僅在第一時間發出邀請,而且全程給予熱情周到的接待。代表團訪科期間正值巴林首相和黎巴嫩總理到訪,科威特領導人冗務纏身,但仍安排了議長胡拉菲、副首相兼外交大臣穆罕默德分別會見代表團,外交部次官(相當於副部長)與代表團主持工作會談,其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訪問期間,李進軍一行致力於打開對海灣無政黨國家工作的新局麵,在會談中有針對性地向科方詳細介紹了中國特色的政洽體製,著重闡述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中所發揮的核心作用,表示希望此次訪問能進一步拓寬兩國交往渠道,加強兩國寬領域、多層次的交流,共同推動兩國關係不斷發展。科威特領導人對此給予積極回應,表示隨著中國在國際社會中地位和作用的不斷上升,科方日益重視中國特別是中國共產黨的作用和影響,了解中國共產黨並與之開展交往是進一步加強兩國關係的重要內容。科方強調政治體製的差別不應成為兩國各領域交往的障礙,歡迎中國共產黨派更多的代表團去訪。

科威特副首相兼外交大臣穆罕默德談到,中國共產黨與其他共產黨最大的區別在於能夠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發展理念。如今,國際社會熱議“中國模式”,紛紛借鑒中國崛起的成功經驗,其實這些成就都歸功於中國共產黨的出色領導。

在科期間,李進軍一行還會見了科威特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薩利,並與該院部分專家教授座談。李進軍表示中方願積極推動兩國有關科研機構和院校開展交流與合作,加大兩國教育、文化領域合作力度,將會使兩國關係得到更加全麵、均衡的發展。

中東瑞士——黎巴嫩

黎巴嫩依山傍海,如同一顆明珠,鑲嵌在地中海東岸,風光秀美,氣候宜人,被譽為“中東的瑞士”。首都貝魯特,建築別致,街市繁華,素有“東方小巴黎”之稱。然而,縱有這秀美河山,也經不起那外侮內亂。長期來,黎巴嫩政局動蕩,戰爭頻仍,人民飽受戰亂之苦。

黎巴嫩雖是彈丸小國,但地處中東樞紐,曆來是中東各方衝突的核心地帶。由於曆史和地理原因,黎巴嫩宗教曆史久遠,教派眾多,且政黨林立,宗教和政治格局極其複雜。黎巴嫩人口約350萬,穆斯林約占60%,主要有什葉派、遜尼派和德魯茲派;基督徒約占40%,主要有馬龍派、希臘東正教、羅馬天主教和亞美尼亞東正教等。

2009年大選後,伊斯蘭教遜尼派政黨“未來陣線”一舉成為議會多數派,成功組建新政府,該黨主席薩阿德·哈裏裏出任政府總理。根據黎巴嫩各派達成的分權協定,基督教馬龍派的蘇萊曼擔任總統,伊斯蘭教什葉派政黨“阿邁勒運動”主席貝裏擔任議長。此外,在黎巴嫩政壇較有影響的政治人物還有議會反對派、基督教政黨“自由國民運動”主席奧恩,伊斯蘭教德魯茲派、社會進步黨主席瓊布拉特,左翼的黎巴嫩共產黨主席哈達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