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飄帶上最動人的轉折
賈天兵專欄· 紅色記憶
作者:賈天兵
如果將當年的長征比喻為地球上的紅飄帶,那麼貴州就是這條飄帶最動人的轉折。
有人說:如果將當年的長征比喻為地球上的紅飄帶,那麼貴州就是這條飄帶最動人的轉折。由江西、福建開始,紅飄帶一路西拂,在貴州,先彙成一個結,而後翩然鬆開,飄向陝北。在這段最動人的轉折裏,從黎平到遵義,從遵義到赤水河畔的茅台,紅軍一路行來,每一轉,局勢為之一變;每一折,前景為之一新。這個“最動人”既是動人心魄也是激動人心……長征時紅軍在貴州活動四個多月,占總時間的三分之一。貴州是紅軍長征途中停留時間最長的省份,而這段時間也是紅軍的最低潮時期,在這一階段紅軍的經曆最為曲折,起伏最大。
中央紅軍在突破四道封鎖線渡過湘江後,於1934年12 11 日占領湖南通道縣城。這時,紅軍由出發時的 8.6 萬人銳減至3萬多人,折損過半,而國民黨各路軍隊依然窮追不舍。在這樣的危急關頭,12 月12 日,紅軍在通道召開了臨時軍委擴大會議。會上采納了毛澤東提出的改向國民黨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的主張,放棄了原定的北上湖南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計劃。
紅軍進入貴州以後,先後召開了黎平會議、猴場會議、遵義會議、雞鳴三省會議、苟壩會議等一係列會議,取得了兩占婁山關和遵義、四渡赤水、兩渡烏江等勝利,既轉變了組織路線和軍事路線又跳出了國民黨的包圍圈,實現了根本轉折。
由於早在當年 10 月,作為與共產國際聯係中轉站的上海中央局被破壞,損失了一大批電訊器材,中央蘇區和共產國際的電訊聯係中斷。所以,這也是中國共產黨實現獨立自主的開端。
紅軍長征在貴州的經曆是一個相續相承、渾然一體、缺一不可的有機整體,黎平、猴場、遵義、苟壩、茅台、盤縣、興義……紅色足跡所經過的貴州每一個主要地點的內涵都與這場偉大轉折中的變化節點相互印證、相互呼應,這是一種奇妙無比的巧合與吻合。同時,這也是中華民族在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階段的重要節點,貴州在其中起到了關鍵的支撐作用,彰顯了重要的價值。
通道是通往希望和勝利的道路。也正是從湖南通道進入貴州以後,紅軍逐步走向了勝利。黎平寓意著黎明的曙光乍現和平安。猴場象征著智慧與靈活,寓意著改變規則。遵義就是遵守道義和規律。苟壩象征著力量的蓄積和爆發。茅台就是茅塞頓開之後新的境界與平台。興義興得是為國為民的大義。黎明的曙光乍現意味著平安,依靠靈活的智慧找到並遵守“義”,正是因為遵守了“義”,才有了力量的不斷蓄積,才達到了茅塞頓開之後的新境界、開辟了新平台;從而在之後一次又一次的勝利中不斷興“義”,遵“義”是為了更好地興“義”,而興“義”又必須遵“義”。看似偶然,其實必然。
紅軍長征在貴州的過程是暗合了知行合一的最好體現。實際上,這種情況的出現並不是簡單的巧合、單純的偶然、刻意的牽附,而是有著一脈相承、活學活用、推陳出新的思想淵源。
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範求學期間,於 1917 年至 1918 年留下了《〈倫理學〉批注》,其中有這樣的話:“孟軻之義內,王守仁之心即理,似均為直覺論。”1939年,毛澤東在《抗戰教育與小學教員》一文中寫道:“在抗戰教育中,知行合一是一件大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是搞這一套的,他提倡生活教育,把教的學的做的都統一起來……我們教科書裏要有抗戰,還要把生活加進去,真正的做到理論與實際聯合起來,這就是抗戰教育的知行合一。”
陽明心學是需要不斷去領悟的,而且很多內容需要設身處地去感受。王陽明曾經說過:“聖人述六經,隻是要正人心,隻是要存天理、去人欲。於存天理、去人欲之事,則嚐言之。或因人請問,各隨分量而說。亦不肯多道,恐人專求之言語。故曰‘予欲無言’。”
陽明心學不是一個單向的、持續不斷得輸入過程,而是雙向的、互動的、循環前進的過程。正如毛澤東所說,知行合一在馬克思主義看來,就是理論和實踐的統一。
抽象地講知行合一,容易讓人摸不著頭腦。如果能夠試著走進具體的曆史情境,就會感覺到如同存在於血液裏的溫柔和熟悉。
紅軍轉移經過老山界時,毛澤東寫道:“山,刺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墮,賴以拄其間。”無盡的擔憂。二渡赤水婁山關戰役之後,毛澤東寫道:“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豪情滿懷。奇襲臘子口之後,毛澤東寫道:“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隻等閑。”喜上心頭。 翻越六盤山時,毛澤東寫道:“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躊躇滿誌。期間的變化,恰恰是不斷知行合一的生動寫照。(責任編輯/吳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