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的由來及首輪對話成果(1 / 2)

本刊策劃

作者:孫時聯

本期刊發一組有關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的文章,以期引起讀者們的關注和思考。

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China–U.S. Strategic and Economic Dialogue,簡稱S&ED)建立在此前“中美戰略對話”及“中美戰略經濟對話”這兩大對話框架的基礎之上。

一、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機製的來龍去脈

(一)中美戰略對話

中美戰略對話(China-U.S. Strategic Dialogue,簡稱為SD)是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和時任美國總統布什於2004年11月在智利首都聖地亞哥會晤時,就進一步推進中美建設性合作關係達成的重要共識,是中美在戰略和政治層麵深入溝通的重要機製。

2005年8月,首次中美戰略對話在北京舉行。作為副外長級的定期對話機製,中美戰略對話定期在中美間輪流舉行,先後舉行過六次。雙方不斷就中美關係和共同關注的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坦誠、深入地交換意見。

(二)中美戰略經濟對話

中美戰略經濟對話(China-U.S. Strategic Economic Dialogue,簡稱SED)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發達國家之間在經濟領域的戰略性對話。這一對話機製由時任美國總統布什提出的,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同意,經雙方認真磋商後於2006年9月啟動。

2006年12月,首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在北京舉行。對話在兩國輪流舉行,每年進行兩次,共舉行過五次。對話為部長級,是當時中美磋商機製中級別最高的一次。對話主要討論兩國共同感興趣和共同關切的雙邊和全球戰略性經濟問題。

(三)首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

美國總統奧巴馬上台之後,向中國提出希望將中美間的以上兩種對話機製升級為全麵對話。

2009年4月,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與美國總統奧巴馬在二十國集團(G20)倫敦金融峰會上首次會晤。中美兩國元首一致同意共同努力建設“21世紀積極合作全麵的中美關係”。

客觀地講,這與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機的爆發存在必然聯係。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中美都得以重新審視彼此之間經濟的依賴程度和依賴結構。在此背景下,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機製應運而生。

首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於2009年7月27日至28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中方代表團由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的特別代表、中國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和國務委員戴秉國率領,代表成員數目逾150人,為中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訪美高級代表團。與此相對應,美方代表團以美國總統奧巴馬的特別代表、美國國務卿希拉裏與財政部長蓋特納為首,其代表成員也為曆次美方參加兩國對話的人數之最。雙方的戰略對話由戴秉國和希拉裏共同主持,主要涉及中美關係、國際和地區問題、全球性問題等3個議題;經濟對話則由王岐山和蓋特納共同主持,主題為“凝聚信心恢複經濟增長,加強中美經濟合作”。

目前,中美高層之間的對話機製有60多個。除強大的對話陣容及全麵而廣泛的對話議題外,首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至少還具有如下兩個特點。

第一,全新的對話機製。首輪對話把“戰略”及“經濟”兩大方麵的議題“合二為一”,囊括在同一機製之下。在具體的對話過程中,又將這個對話“一分為二”:一條主線,兩條平行的對話渠道。

第二,最高的對話規格。對話首次升格為內閣級,中美雙方政府都空前重視。一方麵,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專門委托中國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在開幕式上宣讀書麵致辭,為中國最高領導人之首次;另一方麵,美國總統奧巴馬親自在開幕式上致辭,並在白宮會見中方代表團,也為美國總統之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