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略天地

作者:楊宇傑 龐 旭

信息時代美軍麵臨的戰爭

目前,美軍每天的軍費開支高達17.5億美元,大部分都用在了重型裝備和重型部隊上,這不僅無助於贏得當前的戰爭,還會誤導美軍的未來作戰。因美軍多以傳統方式使用新戰爭手段,為此一直在財政上遭受打擊。以伊拉克戰爭的實際花費為例,據諾貝爾獎金獲得者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和琳達·比爾穆斯分析:開支高達3萬億美元,即便按“官方”數據,也在1萬億美元左右。至於說人力成本,美軍官兵更是被長期部署拖累得精疲力竭。而他們對付的敵人,如果編成一支隊伍的話,還不夠一個獨立的海軍陸戰師的標準。美國的武裝力量為何總是不能適應時代的變化而一再遭遇到挫敗呢?美軍在伊拉克已輾轉數年,這證明了它並未參悟取勝的關鍵: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作戰,老派的地麵增兵的做法,是不能保證持久性的。

現代戰爭的確變得節奏極快且非常複雜,但這種複雜性也可以總結為3條簡單規則——

規則1:“多而小”戰勝“少而大”

傳統軍隊今天麵臨的最大問題在於,他們是為打大仗而組建的,很難適應打小規模戰爭。打大仗需要靠少數大規模的部隊而不是很多小規模的部隊。例如,美海軍陸戰隊隻有3個師,陸軍隻有10個師,海軍隻有11個航母打擊群,空軍也隻有36個飛行聯隊。差不多150萬現役軍人,都擁入到上述部隊以及少數幾個支援性部門。這就無怪乎“9·11”以來,美軍已被重複部署搞得筋疲力盡。這個長期存在的“規模問題”,使美軍難以派出小部隊去執行小任務。傳統的等級軍事思想認為:多的總是好的(推論是,少了很難做好),照此行事,你就要用大方法去應對小戰爭。

美軍不是沒有意到這些問題。陸軍已逐步增加了旅的數量,2001年時有不到36個旅,到如今已接近50個。海軍陸戰隊如今定期將每個陸戰師拆分成數百支“遠征隊”。但是這些變化很難啟動我們需要的戰術變革,將美軍從“少而大”變成一支“多而小”的軍隊。這是因為美軍領導人沒有充分認識到:即使是一個隻有50名左右士兵的排,隻要與其他部隊,特別是盟軍部隊聯合起來,就能發揮巨大的威力,甚至隻與一架攻擊機緊密聯網,也能展現巨大威力。

例子是現成的。從2006年底開始,駐守伊拉克的美軍司令部將來自約36個主要基地(規模相當於一個鎮)的13萬部隊編成了100多個小分隊,每個小分隊約50人。這是一個從“少而大”向“多而小”發展的巨大變化,他們在大股增援部隊抵達前,很快就創造了暴力活動減少的奇跡。創造這一奇跡的部分原因是,排級規模的前哨基地自然聯網,與願意加入的大量小規模部落群組形成了社會網絡,構成了“覺醒”運動的核心。五角大樓不願正視這種新的變化所帶來的成果,表現在其不斷強調呼籲增兵,先是往伊拉克,後是往阿富汗。

規則2:發現敵人比攻擊側翼更重要

以一支“多而小”的軍隊戰勝各種規模敵人的最好樣板,或許應該是羅馬軍團。在幾百年間,羅馬軍團的步兵中隊以靈活機動的陣型行進,不僅打敗了傳統敵人龐大而不善機動的密集方陣,也能同樣駕輕就熟地擊敗組織鬆散的部落戰士。第二條規則,亦即發現敵人,唯如此才能極大地增強第一條規則中提到的“多而小”型部隊的潛力。

自從2400年前底比斯的統帥埃帕米農達加強部隊左翼,在留克特拉攻擊斯巴達軍隊的右翼以來,攻擊敵軍側翼部隊便成了戰爭中最可靠的機動戰術。從18世紀腓特烈大帝在一係列戰鬥中使用的著名的“楔形戰鬥序列”,到1941年埃爾溫·隆美爾在北非戰場對英軍頻頻出擊的“右勾拳”行動,以及1991年諾曼·施瓦茨科普夫在伊拉克戰場實施的著名的“左勾拳”行動中,都可以看到側翼攻擊的影子。由此可見,側翼攻擊是一種由來已久的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