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上帝”不是用來討好的(1 / 1)

競爭時代

作者:小 朱

如果把討好“上帝”變成讓“上帝”成為你的忠實“信徒”,還有什麼力量能夠打敗你呢?

夏蘭澤是奧美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被譽為全球廣告界最具影響力的女性。30年來,夏蘭澤奔走於世界各地,幫助許多企業打造了一個又一個國際知名品牌,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美國運通、IBM、聯合利華、柯達、英國石油、可口可樂等。

說來有趣,夏蘭澤對品牌的最初的認識緣自於一次“分歧”。當年,她和女伴一起逛街,兩人分別看中了不同款式的化妝品。夏蘭澤要買的那一款,是電視廣告裏隆重介紹過的,當時很有名氣;而女伴購買的另一款,則是她媽媽年輕時就開始用的。她們誰也沒有說服誰,於是各自買了各自的。幾年過後,夏蘭澤驚奇地發現,女伴仍堅持使用同一種品牌化妝品,而她,已經陸續換過好多種。那一刻,她突然領悟到名牌與品牌的區別,“品牌是由美譽度、知名度、忠誠度來組成的,那些通過廣告或行銷突然成名的產品,因為它沒有忠誠度更沒有美譽度,極容易成為過去。”

後來,夏蘭澤考入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繼續深造,攻讀市場營銷專業。當時,顧客就是上帝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課堂上同學們熱切地討論應如何取悅“上帝”,各抒己見、五花八門。輪到夏蘭澤發言時,她一語驚人:“我們為什麼不能打造忠實的‘上帝’呢?”眾人頓時瞠目結舌,麵麵相覷。其實,夏蘭澤並非在嘩眾取寵,她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自和女友發生“化妝品事件”後,她開始有意識地對不同產品進行跟蹤考察。她發現,有的產品上市之初,因為巨大的廣告效應,確實非常暢銷,但因為沒有固定的客戶群,人們往往嚐鮮以後便忘卻腦後;而有的產品,卻擁有一批忠實的消費者,多少年來始終跟隨,並且這種跟隨已經成為一種文化、一種生活習慣。有同學調侃夏蘭澤:“現在‘上帝’麵臨的誘惑太多,你怎樣才能讓他忠貞不二呢?” 夏蘭澤笑了,回敬道:“首先你要很出色,然後逐步培養他和你的感情,讓他心裏不去想別人。”

這樣一句玩笑話,卻成為了日後夏蘭澤在國際市場上點石成金的法寶。畢業以後,她加盟了奧美廣告公司,一路從普通職員做到全球CEO。她一直堅持,廣告的目的是建立品牌,而品牌的建立,除了產品的品質值得信賴外,更需要表達一種文化,讓消費者從感情上產生依賴,隻有這樣,才能讓他們變得忠誠。有一次她到中國旅行,接觸到了中國銀行的服務。當時,中國銀行已是本土銀行業的品牌,為了進一步向海外推廣,希望奧美能夠幫助製作一個電視廣告片。夏蘭澤考慮,一定要把中國文化融入到品牌中,於是,這樣一個廣告片出台了:在一連串熟悉的祖國山川美景中,回響起一個深沉的聲音:“在追求智慧的曆程裏,永遠是山外有山”;一片江南翠竹緩緩滑過,一行古拙的隸書渾然呈現,畫外音:“風動,心動,有節”……黃河邊上的頑童、豐收麥田裏的老翁,中國銀行的標誌間或打出。片中沒有一句資本雄厚、服務周到之類的說詞,但卻撩撥起每一個華夏子孫心中濃烈的思鄉之情。廣告片在海外放映時,一些中國人被感動得熱淚盈眶,他們說:“廣告裏充溢著中國文化的精神。”

此後數年,夏蘭澤女士拿著她的奧美理念,行走在品牌經濟的江河湖海之間,在國際市場上塑造了無數聲名顯赫的跨國企業品牌。2008年4月,夏蘭澤來到中國,為中國知名企業“出點子”。在她看來,許多中國品牌已經和國內消費者建立起了牢固的情感紐帶,但要走向世界,建立“全球化品牌”,還需要花更多精力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消費者建立聯結。她希望,通過奧美的專業力量,為中國品牌從知性和情感雙方麵獲得全球消費者的認同,從而贏得不同國界的忠實消費者,而不是一味地靠“物美價廉”、“薄利多銷”。

在現代商業競爭中,顧客就是上帝,為了爭奪顧客,各類“價格戰”、“廣告戰”、“促銷戰”往往打得硝煙彌漫,結果兩敗俱傷。但是,如果把討好“上帝”變成讓“上帝”成為你的忠實“信徒”,還有什麼力量能夠打敗你呢?而這,才是真正的商業智慧,才是真正的高明和遠見。

(摘自《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