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是個大國嗎?(1 / 2)

邊緣思想

作者:劉 暢

2009年7月16日,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第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7.9%,這一宏觀經濟數據的公布使專家普遍認為,中國經濟企穩回升的局麵已經確立,中國經濟將從全球金融危機的複蘇賽跑中率先勝出,實現“保八”目標已無懸念。

此數據還自然帶來了另一個“已無懸念”——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年初,有專家對此專門做過分析:2008年,中國和日本GDP分別為4.4萬億美元和4.9萬億美元。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今年中、日GDP實際增速分別為+6.5%和-6.2%,若按此速度,今年底GDP將超過日本,即中日兩國(GDP)分別為4.68萬億美元和4.62萬億美元。對此,日本及西方也表示認可。

“超日”,意味著成為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是中國邁向大國之路具有標誌性的事件。改革路途艱險,“超日”路漫漫。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經濟駛上了快車道,將老牌經濟強國一一超越。其中,2002年尤為值得關注,這一年,中國GDP達到10808億美元,光榮地跨入了億萬美元級經濟大國行列,先後超過了加拿大、西班牙、意大利等國,躍居世界十大經濟大國第六位;2005年,中國GDP達到22290億美元,跨上了2萬億美元級經濟大國台階,經濟總量超英、法,躍居世界十大經濟大國第四位,“超英”目標終於此年實現;2007年,中國GDP達到33700億美元,衝上了3萬億美元級經濟大國台階,經濟總量超過了穩坐世界十大經濟大國第三把交椅數十年的德國,中國終於成為世界經濟大國的老三。於是,這一年,關於何時“超日”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也被正式提上日程。

那麼,在“超日”之後,中國究竟是不是一個大國,對此,中外輿論均有議論,大致可分為肯定和否定兩種看法。

2008年8月15日,美國《生活科學》發表文章,題為《中國將成為頭號超級大國嗎?》,指出中國注定會成為世界上新的頭號超級大國。根據皮尤調查中心最近的調查結果,在日本,有67%的人認為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首要超級大國,有53%的中國人也持有相同的觀點。皮尤調查報告寫道:“在德國、西班牙、法國、英國和澳大利亞,接受調查的大多數人要麼認為中國已經取代了美國,要麼認為中國在將來會取代美國。”(美媒:《中國進入奧運新時代將是下個頭號超級大國》,《環球時報》)2008年末到2009年以來,隨著席卷歐美的金融危機風暴,中國在世界上的作用凸顯,與之相關的“大國”話題更是層出不窮。客觀上,金融風暴推著中國走上“大國”的地位。恰如張宇燕研究員所說:“不是(中國)想不想當,而是全世界都已把中國當大國,中國必須承擔國際責任。現在世界最重要的大事有三件:應對金融危機、清潔能源、氣候變化。中國是世界第一大外彙儲備國,能源消費量世界第二,二氧化碳排放量世界第一,跟美國加一起超過全球總量的一半,如果沒有中國的參與,這幾件事都很難解決。”(劉東等:《直麵巨人症:中國離頭等強國還有多遠?》)

中國無疑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大國了。但對此,質疑和反對的聲音也不少,甚至超過了肯定的聲音。冷靜分析,具體而言,首先是總量與人均之差、之痛。據悉,2008年日本、中國的GDP總量分別位列世界第二和第三,僅次於美國,日本為4.9萬億美元,中國是4.4萬億美元,相差大約5000千億美元;而2008年中日兩國人均GDP相差甚遠,日本的人均GDP是34023美元,位居世界第22位,中國則為2460美元,位居世界第104位,兩國人均GDP相差近13倍。人均GDP位居世界第一的國家是盧森堡,為102284美元,中國與之相差41倍。在此,僅就與日本相差的13倍而言,總量“超日”就顯得無足輕重了。而在人均居世界104位的背後,則是人均社會保障的缺失所折射出的社會不公平。這樣的繁榮和強大,不是人人有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