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覽
作者:
經 濟
刺激計劃或催生“不必要”基建工程
2008年底,一場金融危機席卷全球經濟體。為了抗擊衰退、保持經濟增長,中國開始實施一個為期兩年、總金額達4萬億元人民幣(約合586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經濟刺激計劃加快了中國一些已經開工的大型建設項目的步伐,同時上馬其他項目,並把建設熱潮擴展到西部和北部地區。在刺激計劃實施18個月後,中國出現的建設狂熱令人吃驚——高速公路、地鐵、機場、橋梁、高速鐵路等項目紛紛動工,有些地方甚至在不毛之地建起了新城市。現在經濟刺激計劃已經實施了一年半,還有半年時間就要結束,中國許多經濟學家和其他專家提出了一些尖銳的問題:中國真的需要這麼多基礎設施嗎?不過一些經濟學家十分看好經濟刺激計劃帶來的成效。(美國《華盛頓郵報》2010年6月18日)
西方苦苦掙紮,中國無往而不利
即便中國的GDP大於任何國家,其人口眾多的現實意味著平均起來仍相對貧窮。但對當今中國而言,財富的增加一般會帶來軍事、政治和外交實力的上升。美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有過類似經曆。倘若中國能保持目前的飛速上升軌跡,或許最終其GDP將占到世界總產出的40%。在上述情況下,設想中國“統治世界”就不是什麼奇談怪論了。北京對當前的經濟危機的處理手法更為這種預測提供了佐證。當西方發達國家還在苦苦掙紮之際,中國似乎無往而不利。一些中國評論家現在更加公開地談論有朝一日中國與美國分享全球領袖地位、甚或最終超過美國的可能性。(美國《新共和》雜誌2010年6月22日)
中國油氣投資麵臨安全挑戰
在所有阿拉伯產油國都能找到中國公司的身影。2009年伊拉克的兩次石油招標都被中國公司以高價拿走。為什麼中國公司在國際油氣市場上表現得如此活躍?一方麵是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對油氣資源的急迫需求;另外一方麵是中國國內油田表現不盡如人意,根本無法滿足需求。根據美國能源署的報告,中國對中東的石油依賴度已達47%。(黎巴嫩《生活報》2010年6月20日)
中國增長瀕臨大幅減速
越來越多證據顯示,中國增長“奇跡”瀕臨大幅減速,今後數年增長率將從10%降至6%或7%。近來頗受關注的罷工給建立在廉價勞力和出口上的中國模式打上大問號。投資支出的增長速度即將下降,因為中國要建的高速路和港口是有限的,且土地和勞力成本均急劇上升。今後10年,中國很可能麵臨缺少增長驅動力的困境。現在中國似乎到了關鍵轉折點,規模已夠大因而不能再繼續維持高速增長。城市化還會給中國帶來更多增長空間,但減速的趨勢清清楚楚。(美國《新聞周刊》2010年6月20日)
中國已不僅僅是“世界工廠”,也是“世界市場”
在中國僅僅是“世界工廠”的時候,投資商業主要是在當地組裝、生產產品,然後出口到美國、歐盟、韓國等地,生產和市場分開來做。但現在的中國既是“世界工廠”,同時也是“世界市場”。在中國生產、提供給當地市場的形態更加重要。中國既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車生產國,也是最大的汽車市場。電視是這樣,空調也是這樣,手機還是這樣。如果忽視了這個市場,就無法談及國際化戰略。(韓國《中央日報》2010的6月21日)
政治
“中國式共產主義”順應民意
在當今時代,社會意識形態問題已無法大行其道,發展才是硬道理。很難說清“中國式共產主義”和美式自由主義誰將最終取勝,也不能籠統地認為腐敗和官僚主義是專製體製的通病,自由主義是危機、不平等的根源。任何體製都有不完美之處。中國人民有權選擇自己的發展模式、政治體製和生活方式,外人不應對此妄加評論。兼具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特征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符合中國國情,順應民意。“中國式共產主義”折射出中國民眾身上獨特的文化、曆史、政治、社會和文明印記,並促進了國家的發展,得到絕大多數中國人的擁護。(突尼斯《新聞報》2010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