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癌的三種作為
眼光
作者:簡岩
中國腫瘤登記中心發布的《2012中國腫瘤登記年報》顯示,全國每年新發腫瘤病例估計約為312萬例,平均每天發病8550人,每分鍾有6人被診斷為惡性腫瘤。我國居民一生罹患癌症的概率為22%,每7~8人中有1人因癌死亡。
對每個人而言,癌症都是高懸在頭上的一把利劍。不過,麵對癌症,要有三種心態和作為。一是順其自然,二是改變自我,三是保護環境。
對癌症順其自然的態度指的是,每個人都有可能患癌,但並非所有人都會表現出癌症症狀和死於癌症。研究發現,如果人們正常生存到老年時期,體內基本上都有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腫瘤。因為隨著年齡增長,人的細胞中的DNA複製會出現更多的混亂,基因突變的幾率也會增加,容易產生腫瘤。因此,腫瘤是衰老的一種自然體現,在老年時產生腫瘤隻要不出現症狀,就可以帶瘤健康地生存。
當然,麵對癌症的順其自然並不是說不采取積極的方式預防癌症,預防的最重要因素是改變自我。改變自我主要是從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改為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此就能有效避免患癌。生活方式可以歸結為吃喝、睡眠、休息、運動、情感或情緒等。在改變自我中,最不容易做到的是改變性格和情緒,正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癌症防治研究發現,在人群中有一種所謂的“癌症性格”,是指容易罹患癌症的一些性格特征。雖然心理因素並不能直接致癌,但它往往以一種慢性的持續性的刺激來影響和降低機體免疫力,從而促使癌症發生。所以保持良好的心態也是預防癌症的重要因素。
癌症發生的另一個重要誘因是日益惡化的環境汙染。盡管中國的吸煙率在逐年下降,但是中國的肺癌發生率卻在逐年上升,這與城市和農村的大氣汙染密不可分,例如中國58%的城市空氣中所含懸浮顆粒濃度超過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標準的5倍。另外,由於環境汙染,已經形成了中國獨特的癌症發生模式,即環境惡化大量和集中誘發癌症,中國一些“癌症村”的出現是最好的說明。
麵對因環境汙染而誘發的癌症高發生率,美國密執安大學薩克斯教授曾提出“環境公共財產論”和“環境公共信托論”,即指每個公民都有要求在良好的環境中生活的理由,全體公民可以作為共有人委托國家對環境資源進行管理和保護,讓公民在良好的環境中生活,避免因環境汙染而患癌和患其他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