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教研探索
作者:杜延磊 馬豔 王宗海
【摘要】小學語文閱讀旨在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其對語言文字的認知能力,能夠行而有效地讓學生在閱讀人文的同時增加對社會的認知。但是就目前國內小學對語文閱讀教學這一塊普遍存在老師教學生聽的現象,這樣無法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詞彙、寫作、思考、概括的能力。前人也在這一方麵做了大量的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本文著重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這方麵存在的問題及原因並給出相關應對策略。
【關鍵詞】語文閱讀 提高能力 教師素養 策略
一、引言
蘇霍姆林斯基說:“對一個善於思考的學生來說,他在腦力勞動上所化的時間,大約有三分之一是用在閱讀教科書上,而三分之二是用在閱讀非必修的書籍上麵的,因為,說實在的,思考習慣的形成,在決定性的程度上是取決於非必修的閱讀的。”一個人的閱讀素養形成的最重要階段就是幼年時期,這個時期若能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必能受益終生。《語文課程指標》中也明確指出“培養學生廣泛閱讀的興趣,擴大閱讀麵,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當然這一切都要符合學生的閱讀興趣,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若能對閱讀產生極大的興趣,就會變被動為主動,發揮積極性,產生強烈的閱讀欲望。對學生而言,閱讀是必要的而且有益於身心發展,但現在小學生的閱讀究竟缺少些什麼,如何去改善這一現狀仍然是一線小學教師積極探索的問題。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這一領域很早以前就已經有很多人做了大量研究了,且研究成果顯著[1-3]。教育家歐陽芳玉就提出了小學語文教育應該從封閉走向開放,鼓勵孩子主動閱讀、培養閱讀品質;《中國信息技術教育》中人民教育家提出:小學閱讀應與信息時代緊密結合,在閱讀中彰顯科學技術的魅力,做與時俱進的現代人;王海勒教授也曾提倡小學語文閱讀應當“以一帶多”,諸多教育人士在小學教學研究這一塊取得了巨大成就[4-6]。本文就長久以來在教學實踐突出的一些問題進行分析,並給出相關的解決策略,作為各位一線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的參考。
二、小學語文閱讀存在的問題
1.教材的問題
現在的教材普遍存在這樣一個問題:內容比較老套,大都不能與時俱進,不能很好地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多老教材缺乏必要的改動,沒有新意。例如小學五年級上冊《伊索寓言》這一課,通篇皆為“動物”,內容淺顯尚且不說,且形式單調,無非是標誌性動物“狐狸”等的對話。課文沒有新意,與時代相差甚遠,如六年級下冊課文選入了南宋詞人李清照的《如夢令》,內容抽象難懂、寓意不明,有小學老師認為“此種文章不好講,背熟就行”。另外在圖文這一塊,教材也顯得較為枯燥,缺乏新穎性,不能吸引學生的眼球,有時會有圖文不合的情況,如小學二年級上冊有識字課文,想要在插圖中找到“菱藕、夕陽”等十分困難。
2.學生的問題
當代小學生生活在一個信息時代中,紛繁的外界生活讓太多的孩子在童年時期就已經習慣快餐式文化、喪失了必要的耐心。而閱讀正是最需要耐心的,因而學生耐心缺失同樣也是小學閱讀的一項障礙。另外現在小學生家庭成分複雜,跟爺爺奶奶在一起長大的孩子母愛缺失,同樣也會造成性格上的一些不同。這些不同會導致孩子能力上的缺失,而孩子在閱讀時需要考驗理解能力、思考能力、認知以及推斷能力。它需要孩子靜下心來安靜閱讀才能有所成果,它不會給孩子帶來熱鬧非凡、五彩斑斕的玩具世界,因而它同樣需要孩子有一顆安靜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