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如何開展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淺談(1 / 2)

如何開展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淺談

教研探索

作者:施振紅

【摘要】高中是學生學習語文的綜合提高階段。高中的特點決定了學生必須更深入的理解文章、擴展知識麵,大量的閱讀、豐富的想象、勇敢的表達,全麵的思考,堅定的實踐讓高中學生能夠更好的提高語文能力。

【關鍵詞】精耕細作閱讀 想象閱讀 表達 探究

我國著名學者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語文學科是培養能力的課程,它不單單是傳授知識,更是不斷發展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 可是我們的閱讀教學往往忽略了閱讀的本質,關注的隻是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程度、技能訓練達到的水平等客觀因素,根本不是閱讀教學的目標,把學生雕琢成一個模樣,泯滅了學生獨特的個性和真實的自我,直至完全喪失了作為人的主體意識和個性發展的欲望。全國特級教師於漪曾指出:“長期以來教師都從教出發,現在要轉到從學生的學出發。我們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教會學生會學語文,課堂不是教師演講的地方,而是學生學的地方。教師引導、點撥,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

一、讓學生成為閱讀者

精耕細作讀文章。由於過去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往往把一篇美不勝收的文章拆卸成枯燥的字詞句的組合。本應最受學生歡迎的閱讀課成為最乏味的機械訓練。針對這個,我們往往讓學生把目光集中在對課文形式的考察,對作品的深入研讀,以真正培養學生的感受力和解析力。如對《阿Q正傳》的閱讀教學,按常規的教學法,教師不厭其煩介紹時代背景,逐字逐段分析人物形象,可給學生留下的印象並不深刻,更不用說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我們利用一篇讀《阿Q正傳》的隨筆,讓學生在反複精讀中,自己體會領悟人物的特色。隨筆中說:讀這篇民族的傑作,絕不是看一遍所能消化的。

看第一遍,我們會笑得肚子痛;看第二遍,才咂出一點不是笑的成分;看第三遍,鄙棄阿Q的為人;看第四遍,鄙棄化為同情;看第五遍,同情化為深思的眼淚;看第六遍,阿Q還是阿Q;看第七遍,阿Q向自己撲過來;看第八遍,合而為一;看第九遍,又化為你的親戚故人;看第十遍,擴大到你的左鄰右舍;看第十一遍,擴大到全國;看第十二遍,甚至到洋人國土;看第十三遍,你覺得它是一麵鏡子,甚或是警報器。其實何止是《阿Q正傳》,大凡世界上的優秀文學作品,哪一部不需要反複閱讀呢?

二、讓學生成為想象者

科林伍德在《藝術原理》中指出:“真正藝術的作品不是看見的,也不是聽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種東西”。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任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馳騁想象,透過文字看到圖畫,透過語言看到生活,置身於作品之中,獲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經驗精心設計和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創造出一種虛實相生的教學氛圍,使作品內容在學生頭腦中形象地浮動起來,生發開去,讓學習活動一開始就充滿一種體驗。這方麵多媒體可以幫我們大忙。如欣賞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麵,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教學中可以讓學生一邊誦讀一邊根據畫中的荷葉或生活中所見,把荷葉與芭蕾舞女組合起來,想像朱自清筆下的荷塘:滿眼繁茂的荷葉,荷葉片片相連;因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優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讓學生通過想象文本描寫的場景,從整體上把握文本的意境之美:靜靜的荷塘幻化為動態的舞台,舞女們穿著綠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輕盈的旋轉。隨著想像的馳騁,學生們進入到月光籠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變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複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