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學校《財務管理》課程教學改革探討
教研探索
作者:錢虹
【摘要】《財務管理》課程是中職學校會計專業的一門專業課,本課程專業性強,難度相對較大,多年來,雖然教學改革在不斷進行但尚不完善,本文就《財務管理》課程教學現狀進行分析,並提出改革設想,旨在推進中職學校《財務管理》課程教學改革進程,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財務管理 實踐教學 校企合作
一、中職學校《財務管理》教學現狀及原因
(一)教材滯後,內容陳舊。
我國從計劃經濟過渡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財務管理的內容變化很大,而整個教學體係尚未完全轉換;尤其是中職學校的很多教材內容、體係脫離應用實踐,難以理解。而結合我國企業的案例少,教材內容空洞單調,偏重理論的闡述,缺乏生動有效的實踐案例,例如:在財務管理環境一節中,教材內容理論性很強,缺乏具體的實例,學生對教材內容不感興趣,也給教師上課帶來很大難度。教材問題的出現主要是因為多年來中職學校的教材改革重點大多在財務會計、基礎會計課程上,而財務管理教材改革工作尚未完全開展。
(二)教法傳統,手段單一。
財務管理課程教學在大部分中職學校中仍是以理論教學為主。有些教師常年從事會計的理論教學工作,實踐知識得不到及時更新,教師按照教材一章一節的講,學生也就一章一節的記,一些任課教師已習慣於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不願意在理論教學中加入實踐教學,把實踐教學工作看作是額外負擔。因為實踐教學的開展需要教師的更多付出,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到實際崗位上都需要教師的精心設計,而在一些學校,教師的職務評聘機製沒能將實踐教學納入到量化考核中,教師職務評聘機製中科研權重仍高於教學業績和教學責任權重,還不能很好地鼓勵教師全心投入教學工作,更不要說是實驗教學,教學質量考核並不能製約教師職務晉升。還有些教師缺少從業經驗,出了校門就走上了講台。由於他們缺乏操作真實經濟活動的經曆,使得教師在實驗課的教學上缺少舉一反三、靈活應用的能力。而教輔書的枯燥,缺少實物的輔證,也使教師難以從中獲得足夠的資料。因此,在一些教師中存在安於現狀思想,若沒有外在的製度約束,財務管理教學要上升層次是很困難的。
(三)專業銜接,問題突出。
財務管理內容涉及數學、統計、財政金融、稅法、會計等多課程的知識,而中職學生普遍在初中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基礎知識薄弱,沒有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特別是數學基礎差,直接影響專業知識的學習,在財務管理教學中發現學生以前學過的會計、稅法等知識掌握不牢,例如,在講到貨幣資金時間價值內容時,要用到財政金融課程中單利和複利計算的相關知識,而有的學生則已經忘記了,這就需要花時間帶學生複習,從而增加了老師上課的難度。
(四)實踐教學,難以落實。
《財務管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目前,大多數中職學校都配有會計專業模擬實訓室,以提供學生實訓、實習需要。但是實驗室的配置情況來看,遠未達到仿真要求。由於實訓經費短缺,實訓室軟、硬件建設多是服務於基礎會計和財務會計課程,而針對於財務管理課程來說,實訓條件滯後於目前的實際需求,沒有完整的模擬數據係統,無法保證實訓需求,有的學校甚至沒有實訓課程,其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另外,目前中職學校在校外建立實訓基地的方式一般以給對方培養人才為條件設立,但每個單位對會計人員的需求是極其少的,而學校因為經費不足又不可能給對方在經濟上予以補償,這樣對企業來說收入與付出不等同,不願成為學校的實訓基地。由於校外實訓基地嚴重缺乏,使得學生的專業生產實習不可能真正落到實處,大多數學生利用這難得的機會去找工作,真正用於實習的時間非常少,無法完成財務管理崗位的真正實踐活動。
二、財務管理課程教學改革設想
(一)整合教材資源,調整教材內容
挑選恰當的教材、適合中職學生實際的教材,對學生對老師都是非常關鍵的。財務管理課程涉及概念性的內容多,理論性強,前後內容聯係較密切。針對中職學生而言,學生對教材感興趣,難易適中,可以激發他對該課程的好奇心,有想學的願望;枯燥的理論知識不能激發興趣,無法調動學習積極性,對教師而言,理論結合實際的教材,係統性強,可操作性強,就不需老師東拚西湊找資料了,可以減少老師平時備課的時間。因此,在教學中應該整合教材資源,將多種教材內容分為若幹模塊,下決心刪減一些難、繁、高層次崗位、實用價值不大的教學內容,補充崗位必需的實操性內容,使教材真正從學科型轉變為實用型。要實現教材的整合,開發校本教材是一個切實可行的有效途徑。教材編寫人員應選擇長期講授財務管理課程、有一定教研能力的優秀教師,他們了解教材,了解學生實際情況,能夠從學生實際出發,編寫出適合中職學生的財務管理教材。同時還可以在教材中添加與財務管理相關的複習性和擴展性內容,添加實際工作中的典型案例,這樣才能給學生帶來學習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