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內電視選秀節目存在問題以及改進對策(1 / 3)

國內電視選秀節目存在問題以及改進對策

理論研究

作者:李奕軒

【摘要】從2005年《快樂女聲》的“大紅大紫”之後,我國的電視選秀節目進入前所未有的繁盛發展期,眾多電視選秀節目被各大衛視搬上熒幕,但是在2007年,國家廣電總局先後下發了10多項禁令,為電視選秀選秀節目下了一道道“緊箍咒”,把抵製低俗、庸俗、媚俗之風作為廣播電視宣傳管理的重要內容。此後,隨著電視選秀節目的逐漸落寞,電視娛樂節目進入“後選秀時代”。“後選秀時代”的到來有著怎樣的原因,以及如何增加我國電視選秀節目的生命力,將是本文重點討論的內容。

【關鍵詞】電視選秀節目 問題 改進

一、電視選秀節目出現的問題

雖然2007年之前的選秀節目的成功,稱得上是中國電視娛樂節目創新的可貴突破,但是在從這以後的幾年中有的電視選秀節目的濫辦亂播,卻嚴重破壞了媒體謀求節目創新與所肩負的社會責任間的和諧與平衡,擾亂了正常的電視生態格局,損害了電視媒體的公信力。這些選秀節目出現的問題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麵:

(一)同質化造成的審美疲勞

在“明星選秀”、“達人選秀”等電視選秀新形態出現之前,國內的電視選秀節目大體上都是仿照“超級女聲”的運作模式:采取的是平民選秀方式,針對的一般還是演唱水平,一般也設置海選、晉級、PK、評委與場外觀眾短信投票結合的方式等等。節目的同質化帶來的最直接後果就是收視率的下降。

為了博得收視率而不擇手段的炒作,為了創造“看點”,吸引“眼球”,提升電視選秀節目的人氣,各式選秀節目都不遺餘力地節目的運作過程中炮製煽情和媚俗成分。有的參賽選手,為了獲得“出位”機會,也常有人不惜在節目中大膽做出“越位”之舉,如向評委示愛、求取禮物等。在節目之外,選秀節目還不斷的製造各種噱頭,不斷的炒作自己的節目和選手。這些煽情與媚俗的“創新”之舉,致使選秀節目走向了低俗、庸俗與媚俗的境地,超越了社會公德的底線和觀眾的包容度和心理承受力,引來了多方人士的質疑和批評,另一方麵,作為國內電視選秀節目特色之一的場外投票,是增加與觀眾的互動性與比賽的公平性的重要手段。對電視台而言,投票收入則是電視選秀節目除了冠名讚助、硬性廣告之外的一大盈利模式,同時短信投票也是電視選秀節目飽受非議的重災區。有許多選秀節目,時時傳出選手買票醜聞,嚴重影響了觀眾對選秀節目公平性的判斷,不僅葬送了自身節目,也破壞了業界的生態平衡。在曆經數年各大電視台“全民式”電視選秀的“狂轟亂炸”之後觀眾已經對選秀節目中的運作和一些慣用的炒作手段有了一定的了解,電視選秀節目在選手的選拔,評委的語言等方麵懂得千篇一律也大大增加了觀眾的審美疲勞感。

(二)缺乏創新及節目版權保護不力

國內的選秀節目向來都是“舶來品”,對於電視選秀節目來說,最能體現其獨有性價值的核心就是節目版權.但在目前國內的傳媒業市場環境中,存在兩個極端:一個極端是凡是市場反應好的電視選秀節目無一不是照搬照抄國外已有的節目;另一個極端就是如果一個電視選秀節目在國內取得了較好的反響,就馬上有其他的電視台跟風效仿。這兩個極端導致的直接後果是一方麵國內的電視從業人員缺乏創意和自主創新能力,有意或者無意的侵犯了節目原創者的版權;另一方麵就是大規模的跟風效仿造成同一樣式的電視選秀節目同時在各地的熒幕上出現,加速了單個節目的觀眾的流失,進而增加了觀眾的審美疲勞和反感,嚴重縮短了單個節目的生命周期。所以此從這兩點來說,就使“電視選秀節目”商業模式存在著致命的缺陷:從一定意義上說,中國電視選秀節目的商業模式所提供的絕不可能是“獨有價值”,而是最易複製的“普遍價值”,必然會形成千篇一律、惡性競爭、低俗比拚的亂相。

(三)明星速成後的隱憂

節目透露出的“明星速成”的理念更讓人們有了幻想成功的理由。節目宣稱,最終的獲勝者將會同一些頗有名氣的演藝公司簽約,公司將會對他們進行包裝,將他們推向市場;他們將最終成為名利雙收的明星;最重要的是,從默默無聞到萬人矚目,成就璀璨星途的曆程僅需幾個月的時間。這讓人們看到了成功的希望,看到了“一夜成名”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