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在中國的創新
理論研究
作者:張夢雲
【摘要】一部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史就是一部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中國化的曆史,就是一部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同中國共產黨自身建設實際相結合的曆史。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具體實踐相結合,使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中國化、本土化,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中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黨建理論 創新
一部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史就是一部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中國化的曆史,就是一部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同中國共產黨自身建設實際相結合的曆史。在新的曆史時期,我們加強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中國化問題的研究,對進一步推進黨的“偉大工程”的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建理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黨建理論的來源
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辦無產階級政黨進行黨建理論他新、加強自身建設必須堅持的指導思想。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發表了《共產黨宣言》,第一次重要強調並聲明了共產黨的代表性、群眾性、先進性及階級性,為共產黨的不斷建設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思想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不僅隻表現於《共產黨宣言》,而且還有《國際工人協會成立宣言》、《國際工人協會共同章程》、《法蘭西內戰》、《論權威》、《哥達綱領批判》、《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等。此後,列寧主要從組織建設、製度建設和政治建設等各方麵對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進行了繼承與發展。其主要代表著作有《怎麼辦?》、《進一步退兩步》、《我們的綱領》、《我們運動的迫切任務》、《社會民主黨在民主革命中的兩種策略》、《論歐洲聯邦口號》、《國家與革命》等。這些不懈的努力給中國共產黨建設和創新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奠定了實踐和理論的基礎。
二、中國各代領導人對黨建理論的創新
中國共產黨的黨建理論創始人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進行了更深的創新。毛澤東的黨建理論主要的內容包括:在共產黨的黨風建設中提出了緊密聯係群眾、實踐和理論相結合、批評及自我批評這三大作風,在思想路線中提出了為人民服務的重要思想。
在以鄧小平同誌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領導下,鄧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的重要舉措,深入的強調了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建設以及中國的改革開放“關鍵在黨”的重要論斷,並且把四項基本原則中的堅持黨的領導放在了最高的的地位,為中國“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提供了最充分、最直接的理論性淵源。
以江澤民同誌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以馬克思主義的巨大政治勇氣和理論勇氣推進理論創新,集中全黨全國人民的智慧,在嶄新的形勢之下創造性地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江澤民提出的“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重點強調了共產黨應當對黨的執政方式與理論建設不斷的創新,達到全新的突破,而且還開辟了中國共產黨的黨建理論建設在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基礎上發展的新道路。
在新的時期,胡錦濤同誌在堅持以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江澤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角度來加強黨的基層建設。胡錦濤同誌在十八大報告中對黨的建設主線、總體布局、總體目標和要求,也作出了新概括,明確了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的正確方向和基本要求,對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作出了一係列新部署,使黨的建設理論達到了新境界。
不難看出,無論處於什麼樣的曆史環境,我們黨都始終堅持人民利益至上的黨建標準,“我們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無論是加強黨的思想建設、作風建設、製度建設、組強建設、反腐倡廉建設,還或是先進性建設和執政能力建設,黨建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在於提高為民眾服務的水平,更好地服務於廣大人民群眾。正因為如此,我們黨的建設才能夠一直保持著正確的前進方向,我們黨所領導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才能夠一直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
參考文獻:
[1]黃蓉生.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的根本性重大課題[J].高校理論戰線,2006,(7).
[2]宋鏡明.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的與時俱進——兼論“三個代表”的理論創新[J].社會主義研究,2002,(3).
[3]薑驍軍.作風立黨——江澤民對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的創新[J].中國黨政幹部論壇,2003,(12).
[4]習進平.改革開放30年黨的建設回顧與思考[N].學習時報,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