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如何應用協同運輸管理來解決交通運輸中存在的問題(1 / 2)

論如何應用協同運輸管理來解決交通運輸中存在的問題

管理縱橫

作者:蘇龍高娃

【摘要】為解決目前企業供應鏈中產品運輸的及時性和運輸效率、成本之間的矛盾,本文提出采用一種新型的運輸管理模式——協同運輸管理,並闡述了其由來和定義、實施過程、實施的成功因素和障礙、實施效果等。

【關鍵詞】運輸管理 協同 運輸 實施

目前,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及客戶個性化需求的增長,供應鏈中的合作夥伴必須聯合起來一起降低供應鏈總成本以及提供增值服務,同時滿足不同細分客戶群體的特定要求,努力獲得市場競爭優勢。為了滿足客戶需求的變化,必須製造出不同的產品滿足客戶個性化的需求,並在規定時間內及時送到客戶手中,這使得供應鏈的運營管理過程變得更加複雜。而供應鏈運營的瓶頸之一就是如何能夠及時把定製的產品送到客戶手中。由於目前的生產企業已逐漸從大規模生產方式向小批量甚至單件的定製生產方式轉變,並且隨市場需求的波動使企業對原材料的需求和生產的產品數量也發生波動,從而影響運輸市場發生變化。實際上,供應鏈管理的本質就是協調,解決供應鏈中的問題和矛盾,更好地優化供應鏈運作,而協同使得整個供應鏈能夠實現高效的顧客反應。因此,供應鏈中運輸的矛盾可以采用一種新型運輸管理模式——協同運輸管理來解決。協同運輸管理能夠將運輸整合到供應鏈各成員的運營計劃當中,不但使運輸商減少無效運輸,而且能夠預見性地管理運輸需求,滿足訂貨響應時間,從而使產品及時運送到客戶手中。

一、協同運輸管理的由來和含義

協同運輸管理最原始的雛形是貨運合並,保持貨車的滿載移動。這就意味著公司可以更好地利用自身的資源,減少空載浪費。這種方法在北美相當流行,合作關係已在超過1600個合作夥伴中形成,他們建成一個統一的信息平台,通過多站式的裝卸貨,保持著貨車的最低空載率。而對於最終消費者而言,不僅使服務時間大大縮短,成本還降低了15%~25%。而目前,協同運輸管理的含義遠遠不僅於此。協同運輸管理的重點在於提高三方包括發貨人、承運人或第三方物流服務提供商、接受人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協同合作的參與者通過共享需求和供應信息(例如預測、事件安排、所需能力)、理念甚至運作能力來提高運輸規劃和作業整體流程的績效,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資產(例如卡車、倉庫)的利用效率。協同運輸管理始於訂單發貨預測(訂單可能來自合作計劃、補貨或者其他程序),主要包括以下程序:運輸能力的預測和時間安排、生成訂單、裝貨、送貨、付款。

二、協同運輸管理的實施過程

協同運輸管理代替了傳統運輸的合作。當在發貨人和承運人之間建立協作之後,協同運輸管理為合作者定義了新的過程,在發貨人、接收人、第三方物流公司之間提供了一個空前的機會,獲得了可視的進入未來商務的機會。更重要的是,協同運輸管理提供給承運人、重要的發貨人和接收人建立商務計劃,以滿足他們的貨源需求。協同運輸管理商務過程對發貨人和接收人也是一種新過程,在與承運人的相互關係中,通過貨物的傳遞發展了合作關係。在供應鏈管理中,協同運輸管理的實施過程包含以下三個不同的階段:

1.戰略層:在戰略層階段,主要簽署正式合作協議,規定合作時間、合作範圍,並決定流程,確定所需的共享數據及如何進行信息交換。

2.戰術層:在戰術層階段,豐要是製定運輸流程的計劃內容,以製定產品/訂單的預測計劃為起點。產品/訂單預測完成後,根據預定的裝載策略製定發貨計劃(如集成或合並運輸)。為了能夠準確掌握預期的裝載量,合作各方應盡早掌握發貨計劃。通過提供一個對預期的運輸量的預測,以幫助承運人預測未來設備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