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冬季篇(1)(1 / 3)

中醫認為,冬天天氣上升,地氣下降,二氣閉藏,故謂之“冬藏”。現代醫學認為,“冬藏”是人體為了適當冬季寒冷的刺激所做出的反應,並且冬要“藏”好,貴在適時進補。宜食狗肉、羊肉、鴨鵝肉等食物,對祛病強身都大有裨益。

冬季食療總綱

食療原則

清腸為先

北風呼嘯,氣溫驟降,寒冬來臨。我國素有冬至進補的習俗。這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的,好比種莊稼冬天施足化肥,到了春天一定能使禾肥苗壯的道理一樣。人體冬天進補,確有強身健體防病治病的作用。

冬天進補必須從實際出發,根據每一個人胃腸功能各項情況而定,進補才能收到較為明顯的效果。這是因為,有些人便秘,內火較為重,往往幾天或一周才排便一次,大便幹硬、難排、胃口差。以往一到冬至就進補,結果,補了之後總感到胸悶、心慌、血壓升高和胃口差等等,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改為先清理腸胃。進補前半個月,每天服一次金穀纖維王,讓大便暢通,能每天輕鬆排便,再服補品。這樣進補,可使上述症狀消失,而胃口才能打開。而一個冬天下來,臉色紅潤、不怕冷、睡眠好。所以,冬季進補最好先清理腸胃。

進補要先作底補

中醫學認為,冬天進補宜先作引補,又稱底補,就是進補之前打基礎的補。

在冬季生活中,芡實常被中醫推崇為冬季底補最佳食物。一般來說,底補最好先選用芡實燉牛肉或芡實燉羊肉、生薑羊肉大棗湯等,效果比較明顯。在此基礎上,再用芡實、紅棗和花生仁加紅糖煮濃湯食用,則有調節脾胃的功效。此後,再適當地服食補品,可增加滋補的效力。

貴在相宜

冬天進補要尋找適當有效的方法,我國的傳統習慣認為,在時間上,主要指立冬後至立春前這段時期,冬至前後最為合適。冬季進補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食補,二是藥補。

“藥補不如食補”,食補在冬季調養中尤為重要。冬季氣溫過低,人體為了保持一定的熱能,必須加快體內糖、脂肪和蛋白質的分解,從而產生更多的能量,適應機體的需要。所以,在飲食方麵,宜多吃含糖、脂肪、蛋白質和維生素多的多種食物。

同時,寒冷也影響人體的泌尿係統,排尿增加,隨尿排出的鈉、鉀、鈣等無機鹽也較多。因此,應多吃含鉀、鈉、鈣等無機鹽的食物。一方麵可多吃蔬菜,合理增加動物內髒、瘦肉類、魚類、蛋類等食品;在另一方麵,有條件的還可多吃雞、甲魚、龜、羊肉、桂圓、荔枝、胡桃肉、木耳等食品。這些食品不但味道鮮美,而且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及鈣、磷、鐵等營養成分,不僅能補充因冬季寒冷而消耗的熱量而且能益氣養血補虛,對身體虛弱的人尤為適宜。另外還有藥酒、藥粥等,均可根據各自的體質狀況選用。

至於藥補,常用的補益中藥有2種:一是屬補氣類的,如人參、黃芪、黨參、白術等,對於氣虛不足、麵色蒼白、氣短乏力、脾虛泄瀉之人;二是屬養陰補血類的,如生地、阿膠、當歸、枸杞等,適用於麵白無華、頭暈心悸、口唇蒼白、血紅蛋白偏低、婦女月經量少之人。鹿茸也是適合冬令的常用補品,適於平素陽虛怕冷、四肢不適、腰酸多尿或男子陽痿者服用。

值得注意的是,補藥也不是可任意用的,當辨氣虛、血虛、陽虛、陰虛而分別選用針對性的補益藥,才能收到明顯的效果。例如人參具有大補元氣、強心、生津止渴、安神等效用。氣虛病人見有體力衰弱、四肢無力、精神疲倦、心慌氣短,或年老體弱,或工作過度勞累後周身無力,以及慢性病引起的頭暈無力等症狀者一律可服用。可以補益元氣,增加食欲,促使恢複體力。

又如阿膠具有滋陰養血的功效,對血虛的人更加適宜。視虛而補,每個人都應根據自己的體質情況選用,另外也可去醫院請中醫師確診屬於哪一類症狀,再選擇相應的補藥,使補得其所,補而受益。

隨著中藥製劑的逐步改進,各種服用方便的滋補藥品陸續麵市,如人參蜂王漿、雙寶素、青春寶、中國花粉等,多不勝數。藥補已成為人們所樂用的進補方法。

平衡飲食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避免冬季發胖,前提是控製和均衡飲食。

近年來,醫學研究發現,人體內的胰島素在早晨含量處於最低值,到了傍晚則上升到最高值。胰島素能促進脂肪在人體內大量堆積。因此,肥胖者更應該注意膳食平衡,在控製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攝入量的同時,可在早晨多吃一些食物,而晚餐應嚴格控製攝入量,要回避美味佳肴的誘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