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化是人類進步的標誌
任何一個生物物種,其總數量取決於它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如果出生率高於死亡率,則增長率為正,總數量增加,如果出生率低於死亡率,則增長率為負,總數量減少。隻有出生率同死亡率完全相等,增長率等於零,總數量才能保持穩定。一個物種的總數量,當增長率長期保持負值時,可以一直減少,直至變為零,也就是物種絕滅。從理論上說,如果增長率始終保持正值,一個物種的總數量一直增加,最後有可能達到無限。然而這是不可能的,自然界將限製這種增長過程。
例如有一種動物,當環境適宜,食物充裕時,它的出生率會大於死亡率,總數量增加。但是,過了一段時間,環境有可能變得對它不利,食物減少,於是死亡率會大於出生率,總數量減少。實際上,該動物數量增加本身,便會引起環境變化。例如,該種動物數量過多時,在一定地域,食物便會顯得不足。由於饑餓和疾病,死亡率上升,出生率下降,它的總數量號會開始減少。所以,在長時期裏,一種動物的數量絕不可能無限地增加,而隻可能是要麼保持穩定,要麼減少。實際上,世界上許多動物的數量都在減少,有的已經絕滅,還有的正瀕於絕滅。
可是人類的情況卻有些不同。惟有人這個物種不是消極依靠自然的賜予,而是可以能動地改造環境,使之更適於自己生存。所以,人類自出現在世界上幾百萬年來,總人口一直在增長,而且增長的速度越來越快。例如,100萬年前,那時世界上總人口大約是12萬。到30萬年前,人口大約是100萬,70萬年問僅增加到8倍多。從30萬年前到現在,人口已增加到50億,30萬年間竟增加到5000倍!人類隻要出生率仍大於死亡率,每年有淨長率,人口增長的這種勢頭就會保持下去,直至地球再也承擔不了,終有一天以災難性的方式來阻止人口的增長。舉例說,如果人類保持現在的年增率2%左右不變,根據計算,那麼,1800年以後,整個地球的全部物質都應該變成組成人體的血肉。這當然是不可能的。如果我們人類自己不加以限製,無情的自然法則便會來起作用。
惟有人類能改造自然,也惟有人類能對自己的增殖自覺進行控製,以免遭無計劃地人口增長導致的自然界的懲罰。人類若要保持和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發展技術和文化,提高自己的素質,就必須對人口總數確定一個上限,並竭力保持人口的穩定。為此,就必須設法讓人口增長率變為零。
讓人口增長率為零有兩條途徑。第一條是增加死亡率。增加死亡率違背人類每一個體的意願,這當然是不可取的。相反,人類正通過種種努力去減小死亡率。第二條途徑是降低出生率,讓出生率始終與不斷降低的死亡率相等。這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因為,我們現在已經有了許多可靠的、簡便的、不會有任何副作用的節育技術,可以降低出生率,目前的主要障礙隻是一些經濟上和觀念上的因素,最終一定可以克服。
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老年人的死亡率一直在降低。這樣一來,人口老化就是一種不可避免的趨勢。死亡率和出生率的降低,兩者都是人類進步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所以,在這種意義上,可以說人口老化是人類進步的一種標誌。
正確對待死亡
死亡是人生的終點,是必然結果,沒有任何人可以擺脫這一結果。不同的是,有些人死得早些,有些人則死得晚些。
過去,在嬰兒高死亡率,戰爭、饑餓,災荒頻繁的年代,死亡經常發生,不同年齡的人都會出現死亡,人們感到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是生活中自然的、正常的現象。
19世紀60年代,殯葬業從歐洲興起,埋葬前的屍體從家中轉到一些特別機構,死者由一些受過專門訓練的人來處理。對大多數人來說,死亡是件很難了解的事。與此同時,人口死亡率因生產力提高、衛生事業發展而大幅度下降,生活中的死亡現象不斷減少,於是,死亡變成一種陌生而神秘的過程。死亡問題也由過去經常談論的話題變成忌諱提及的話題。許多人缺乏死亡的精神準備,對死亡的恐懼心理由此產生,他們不願意了解關於死亡的常識,總覺得自己離死還早著呢。
盡管人口死亡率在下降,但事實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正邁向死亡。對一般人來說,年輕時死亡的來臨似乎很遙遠,麵對老年人來說,則會經常遇到。心理學家提醒人們,死亡來臨之前,做好思想準備要比無準備要好。如果死亡突然來臨,個人及周圍的人的適應能力會比較遲鈍,束手無策。若死亡是在一個長期疾病後發生,則人們有了心理準備,適應能力增強了。
不想死,是人的本能。老年人也存在強烈的生存願望,但是,人總是要死的。對待死亡應采取唯物主義的態度。在身體尚好的時期,我們應盡力工作,豐富生活,充分顯示生命的價值。當身患重病時,積極配合醫生治病。若知道死亡即將來臨,及時安排好後事,冷靜等待生命的最後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