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中老年人生活和家庭保健(4)(1 / 3)

當一個家庭出現裂痕的時候,也就是說你的子女在婚姻上發生了離異,作為爺爺、奶奶、姥爺、姥姥的,不要輕易地當著孫兒們的麵,指責他(她)的父親或者母親,而是更關心愛護缺少父母一方的孫兒們。這樣做的目的,完全是為著不傷害。為著保護那幼小的單純的心靈。

隨著孫兒們年齡的增長,你對待他們的態度越平等,你獲得的尊重也就越高。那時,你將發現,你在他們的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因此,這個形勢也就強迫你自己不斷地學習新的知識、新的觀點,使你自己也有了更充實的晚年生活。

如此說來,做一個現代化生活中的爺爺、奶奶、姥爺、姥姥也並小容易。你自己是一種媒介,是一個橋梁,既要把中華民族的美德傳下去,又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真可謂,活到老學到老了。這當然不隻是說教就可以做得到的,更重要的是你自己的行動。

中老年人再婚前的心理準備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中老年人再婚前,亦應有充分的心理準備才會如願以償。

第一,要從思想上準備對付來自社會的、子女的、親友的阻力和幹涉。如果沒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就衝不破來自各個方麵的阻力,也就不能爭得晚年幸福。

第二,要有改變自己幾十年來已經習慣了的生活模式的思想準備。老年人,同原老伴幾十年中已經形成了習慣的生活模式,相互理解、諒解,生活中配合默契。再婚,對象是陌生的,環境是陌生的,它意味著一切要從零開始。如果不事先從思想上準備改變自己的生活模式,同新老伴一起建立新的模式,仍然堅持自己已習慣了的模式,就可能“不合轍”,婚後生活不和諧。有的老年人就因為在這方麵缺乏認識,婚前心理準備不充分,婚後堅持自己習慣了的一套不肯讓步,結果造成矛盾日深,最後隻好散夥了事。而有些老年人在這方麵思想準備很充分,婚後一切從頭開始,在共同生活中,相互適應,逐步磨合,很快地建立起和諧的生活模式,幸福地共度晚年。

第三,要有正確的再婚動機,堅持以愛情為再婚的基礎。再婚的唯一目的是為了找一個誌同道合、興趣相投的老伴,相互關心、相互體貼、相互扶持走完人生最後的旅程,不應摻雜自私的目的。那種找“高級保姆”侍候我,或找個老頭養活我,或者男方眼盯著女方的年輕、美貌、線條,女方眼盯著男方的地位、財產、金錢等等,都是要不得的。持這種心理準備的人,從一開始就決定他要失敗。因此,在相處時,雙方都應以誠相待,不要隱瞞,更不可撒謊。隻有建立在以誠相待基礎上的愛情,才是堅實可靠的。隱瞞、撒謊是決不可能換來真正的感情。真正的愛情,意味著給予,必要時為對方犧牲,雙方都有這樣的心理準備,那就沒有解決不了的矛盾。就不怕得不到幸福。

第四,要有調節處理由於雙方子女不和給新建家庭造成的矛盾的心理準備。這一代老年人,一般都是多子女。再婚成功與否、婚後能不能獲得幸福,往往同子女們的態度如何直接相關。有的雙方子女都反對,有的一方子女支持,一方子女反對,有的雙方子女都支持。遇到不同的情況怎麼辦?雙方事前應有思想準備,應考慮如何做一個好繼母,好繼父,調節處理好子女造成的矛盾,否則就可能把事情搞糟。有一對老人再婚,雙方子女都不反對。老頭有四個子女,都單過,每到節假日,帶著孩子回來看父親,一來就是七八十來口,光吃不幹,繼母為了搞好關係,盡可能為他們做些好吃的,但是很累。女方的兒女來了,一看母親累得這樣,便指責男方兒女不懂感情,拿他們的母親當奴隸使喚。於是雙方子女由爭吵到大打出手。事後雙方老人又各護自己的子女,不肯相讓,結果為此又離了婚。而另一對老年再婚夫婦,雙方感情很好,但男方已出嫁的女兒不滿父親再婚,經常抱著不滿周歲的孩子回來,不但隻吃不幹,還故意將孩子放在父母的床上,又拉又尿,弄得一塌糊塗,次次如此。而這位繼母又是很愛幹淨的人。但她沒有指責男方的女兒,讓步了。老頭看不下去,嚴厲批評了女兒,女兒也自感理虧,逐漸地雙方和好了,女兒也認了繼母,作了檢討。如果繼母沒有思想準備,老頭同老伴不是觀點一致,就可能由這位女兒造成雙方的不和,以至釀成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