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耐力鍛煉能提高心髒的工作效力。據研究,65歲以上老年人的心輸出量,比年輕人約低20%~30%,因而身體負荷能力也隨之下降,持久的耐力鍛煉,可提高心髒工作效力,使運動後的心率、血壓、心肌耗氧量以及二氧化碳清除率等能較快地恢複至正常水平。此外,耐力鍛煉還能加快機體的血流速度,降低血粘稠度,降低血壓,預防中醫所說的“氣血兩虧”。
(3)老年人經常運動,能夠減輕骨質疏鬆的程度,延緩其發生的時間。這樣既可減少因骨質疏鬆引起的骨折或傷殘的機會,也能減緩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出現的肌肉軟弱無力等。
(4)運動可降低老年人新陳代謝率和最大攝氧量,改善因年老而出現的葡萄糖耐量減退和血脂增高等,調節血脂,降低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率和冠心病的危險性。
(5)運動能延緩衰老所引起的神經係統反應遲鈍,使精神振奮,反應敏捷。老年人因年齡性別和興趣的差異,選擇的運動方式也不同,應減少或避免參加比賽和較激烈的運動項目。步行和慢跑是適於老年人的運動,它簡單易行,容易與日常生活活動相結合,尤其適於老年婦女。在超過65歲的老年人中,隻有較少的老年人可以參加遊泳和騎車運動。
除上述運動外,應鼓勵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活動,如園藝、旅遊、家務勞動、購物等。這些體力活動的積累作用與其他運動方式結合,可發揮加大能量消耗、減少脂肪沉積的作用,從而能預防和改善心髒代謝綜合征。
但是,盲目、劇烈和不規則的鍛煉,對老年人不但無益,反而會導致發生意外。故應提倡有規律的耐力鍛煉,並在運動時注意以下事項。
首先要仔細檢查健康狀況和主要髒器功能,製定鍛煉方案要個體化,以防因鍛煉使原有疾病惡化,或傷殘。老年人進行耐力鍛煉時,應循序漸進,做分級運動試驗。適宜的運動量應是心率達到最高心率的60%~80%,並以不感到疲勞和氣促為極限。老年人鍛煉前應做適當的準備活動,如伸展運動,以避免因突然用力或快速動作而引起不必要的損傷。老年人應根據神經、肌肉和骨關節的結構與功能,以及個人的興趣愛好,選擇合適的運動,如太極拳、氣功等。老年人因病用藥者,在運動時要適當進行調整,如心髒病患者在活動時要慎用心得安,因其具有降低心功能和肌肉血流量的作用;而糖尿病患者在活動前要適當進食,並減少胰島素的用量。老年人進行耐力鍛煉時,可逐漸合理增加進食量。
靈活性平衡運動
以靜坐生活方式為主的老年人,由於久坐,下背和大腿後部活動少,容易發生下背痛;上肢活動範圍的減少,易發生肩周炎。通過關節活動度訓練,即上、下肢、肩、臀和軀幹部關節的屈伸活動、提高機體的靈活性。平衡訓練需要早練,不要等到老得走路都搖搖晃晃時才有警覺,訓練時可腳踩軟物(棉被、沙發等),閉雙眼,雙手左右平舉,單腳站立,至少持續20秒鍾。
大家一起運動
單獨及群體運動所營造的不同氣氛,對運動者的心理也會有影響。群體運動較有歸屬感、參與感及舒暢感,隻要避免強烈的競爭心理,對運動效率提高極有幫助。可以參加一些動作簡單,便於學習和記憶的體操和舞蹈活動。
中國傳統的運動對於老年人也是非常有益的,它也是深受老年人歡迎的運動,如簡化太極拳,動作舒展、柔和有節律、動作與呼吸相配合、思想集中,是調節老年人神經係統功能和肢體靈活性較理想的運動方式。
益壽防老,先練腿腳
有人說“人老先從頭上老,白頭發多黑頭發少。”這種說法不確切。科學家認為,人老先從腿上老。上了年紀的人由於腿部肌群力量逐漸減弱,韌帶彈性變差,下肢負重能力降低而顯得步履蹣跚,老態龍鍾,走起路來趔趔蹌蹌,這是衰老的一大特征,許多老年人在冬天腿腳很靈便,可當冬去春來,天氣變暖之時,會變得步履沉重顯得衰老許多。這是為什麼呢,醫學專家們認為除自然衰老的因素外,與老年人冬季腿腳活動少有直接關係。因此,在老年人保健中,腿腳的保養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