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中老年人的心理特點(1)(1 / 2)

中老年人的“心理更年期”

從醫學上說,人到了一定年齡,有一個“生理更年期”。男女皆然。它標誌著一個人由中年期向老年期過渡。在“更年期”中,有些人由於不適應生理上的變化,情緒上往往表現為:焦慮、憂鬱、煩躁、情緒易波動、多疑。

一般情況下老年人從工作、勞動崗位上退下來,是一個180度的大轉彎,從思想、觀念、感情、心理到日常生活模式,都發生了根本變化。在一段時間裏,由於心理上適應不了這個大變化,也會出現一些異常表現。從不適應到逐漸適應,也可以稱之為“心理更年期”。在這個階段,他們的心理異常表現為:

一是失落感。以前他們在工作崗位上,勤勤懇懇工作幾十年,把工作視為生命,認為不工作就失去生存的意義,從而一心一意撲在工作上。這樣年複一年,早已形成了固定的、習慣了的生活模式。

一旦離退休了,一切發生了根本變化,感到有些茫然,心情不舒暢,坐臥不寧,無所適從。

二是人生價值貶值感。不少老年人當初工作時都負有一定責任,掌管一個單位或一個部門的工作。那時自我感覺是在一定範圍內是“舉足輕重”的,感到自己存在的價值,上受領導重視,下受部屬(群眾)尊敬,說話有人聽,一呼百諾。

一旦退休後,就感到身價一落千丈,失去了工作,成天無所事事,說話也沒人聽了,辦事也不那麼靈了。感到有一種無聲壓抑。

由於心理上的不適應,情緒易波動,思想沉悶,敏感多疑,察言觀色,總感到處處不順心,在家裏往往發無名火,自我價值觀、理想、事業心幾於崩潰,一旦有了疾病,便有一種末日感。

中醫認為,“暴怒傷肝,氣鬱化火”。人的生理上的疾病,往往起因於心理上的氣火。伍子胥過昭關,一夜須發皆白,這有些誇張,但鬱悶氣火,確是致病的重要原因。

離退休的同誌在這個“心理更年期”中,如不能盡快適應,往往會導致傷身致病。所以,在這個階段,應慎重對待之。

學點中老年心理學

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人的心理是腦的機能,是客觀現實的反映。心理學家為了係統而深入地探討人的心理發生和發展、衰老與消亡的主體與客體,主觀與客觀的原因,把心理學按人的年齡階段劃分為幼兒心理學、兒童心理學、少年心理學、青年心理學、成人心理學、老年心理學等。

中老年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它是研究中老年人因機體老化以及在社會和家庭生活中角色的變化而引起的心理現象與心理活動規律的科學,它涉及到老年人所特有的心理變化和心理疾病,並研究如何維護這些心理活動的衛生與健康。

我國對中老年心理學的研究有悠久的曆史。早在春秋戰國時代,諸子百家在調攝情誌以益壽延年方麵就有不少論著。如孔子強調“仁者壽”、“智者壽”(孔子家語)的思想,提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隨心所欲不腧距”的論述,指出成年期隨著人的成熟發展而發生的適應環境能力的變化。

老莊在《道德經》和《莊子》中也明確提出無欲、無知、無為的“歸真返樸”思想。

《內經》中指出。“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意思是說,在古代的人就懂得順應自然變化的規律,掌握各種健身的方法,飲食有節製,作息有常規,不妄事操勞,所以形體和精神都很健旺,活到了他們應該享受的自然壽限。

明代龔應園在《萬壽丹書》中載:“如虛子曰:人年五十以上,陽氣日衰,心力漸退。忘前失後,興居怠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