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中老年人常見心理問題及治療(2)(1 / 2)

4.防止缺鈣。因為更年期婦女骨質疏鬆,容易發生骨折,故平時要注意食物中鈣的攝取,有意識地食用含鈣較多的食物,如黃豆、豆腐、小油菜、芹菜、莧菜、海帶、紫菜、黑木耳、牛奶、雞蛋、鬆花蛋、炒南瓜子等。同時要加強戶外的活動。

5.適當的性生活。婦女的性欲與卵巢分泌的女性激素關係不大,性成熱後性欲的維持和性衝動的激發,主要是思維和接觸性敏感部分,故絕經後不會影響性欲。但是更年期時腎氣虛衰,房勞過度要傷腎氣,這時要懂得保養元氣,性生活要適當節製。同時還要注意避孕,因為更年期卵巢功能還有活動,稍不小心也能受孕,如這時做人工流產對身體的損害是較大的。

中年男性更年期心理

人們都知道女性在50歲左右會進入更年期,但了解男性也同樣有更年期的人就不多了。因此,男性應該對自身的“更年期現象”予以重視,以順利度過年齡交替期,保證身心健康。

男性從內分泌的角度來說,更年期最明顯的症狀是由於睾丸分泌的雄性激素開始下降,直接影響了性功能的保持。其次,男性更年期綜合征的主要表現有:體力活動耐受力差、心煩失眠、食欲減退、記憶力衰退、情緒不穩定、易怒、易激動、精神疲乏、皮膚瘙癢、四肢麻木、頭暈目眩;在心理方麵,可有多疑多慮,主觀地認為有人背後嘲笑、陷害自己,整日心神不安,惶惶不可終日等現象。

上述男性更年期綜合征,一般在55~60歲最為顯著。但由於工作壓力、生活負擔等社會大環境的影響,男性更年期有提前的趨勢,有的人四五十歲就開始出現。各人表現並不相同,有的較輕,有的較重,有的緩,有的急。如果不及時加以治療,對工作、對家庭、對社會都會帶來消極影響。病狀明顯者,可服用甲基睾酮丸,以促進內分泌平衡。自主神經症狀嚴重時,可服用維生素B、穀維素等藥物進行治療。此外,注意心理平衡,廣交朋友,避免孤獨。注意起居飲食並適當參加一些文體活動,都有助於疾病的減輕甚至消失。

注意勞逸結合

會休息的人,才會更好地工作。特別是中年女性,工作、家庭、社會負擔都很重,為了更好地把這些方麵的事辦好,抽出些時間玩玩是必要的。玩,除了具有積極休息的功能外,還有陶冶性情,增長智力,開闊視野,提高審美情趣以及和諧融洽人際關係等等的文化功能。

保持樂觀情緒

人不愉快時,眉頭一皺,頭麵部就有30多條肌肉收縮,體內幾百種酶都要發生變化,代價很大。麵對困難的現實,憂慮倒不如冷靜泰然地去解決問題。人活著,要不斷地排除種種心理障礙,經常保持樂觀情緒。康德有句名言:“用微笑的目光看待一切。”應該記住康德的這句話。

老年癡呆症

據統計;老年性癡呆發病率升高,一般是在70歲以後。60~69歲發病率為2%,70~74歲為2.6%,75~79歲為6.1%;80~84歲為13.7%,85歲以後約為27.8%,即大約每4個人中就有1人以上患這種病。

長期以來,醫學界一直認為,老年性癡呆是由於老年人腦都血循環障礙所引起,是人衰老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現象。1906年,德國神經科專家阿爾茨海默發現了一個奇特的病例:病人為女性,年齡雖隻有50歲,卻有嚴重的癡呆症狀——記憶力喪失、不辨方向、常有幻覺。病人死後,阿爾茨海默解剖了她的屍體,發現大腦中有不少纏結成塊狀的神經纖維,也就是他所稱的“神經纖維纏結”。阿爾茨海默所發現的這類病例就被命名為“阿爾茨海默病”。在將近50年的時間裏,阿爾茨海默病一直被認為是一種十分罕見的疾病,主要發生於40~50歲的中年人之中,因此它又被稱之為“早老性癡呆”。20世紀60年代末,借助於電子顯微鏡,研究人員在老年癡呆病人的腦組織中發現了同樣的神經纖維纏結,醫學界才弄清楚阿爾茨海默病既不是“早老性”的,也不罕見。因此,有些人也把老年性癡呆通稱為阿爾茨海默病。但近期文獻報告,特裏發現臨床上診斷為老年性癡呆的死者中有30~40%經屍檢並未發現阿爾茨海默病的典型病變。日本的村上元孝等人將老年性癡呆分為腦血管障礙性癡呆和腦萎縮變性癡呆,而將阿爾茨海默病歸為與老年期癡呆相類似的腦變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