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老年人常見病症家庭日常護理(3)(1 / 3)

6.多選用低脂、低糖、富於營養、易於消化的食品,如牛奶、蛋類、魚類、瘦肉等,每日3~4餐,勿過飽,並多吃水果、蔬菜,肥胖者要限製熱量。保持大便通暢,切勿便時過度用勁,以免對恢複身體不利。

7.患者體位突然改變時,常因平衡力喪失,而感到眩暈,因而在早晨起床時必須緩慢,起立時避免過急,這樣可以減輕症狀及預防腦供血突然減少所引起的暈厥。

8.能活動自理的患者,切記遵守每日的生活規律,並根據自我感覺及病情,合理考慮飲食量、活動量,保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常用臥位

【知識概述】

臥位是指患者臥床的姿勢與位置。正確臥位,不但使病人感到舒適,而且能夠減輕症狀,方便檢查和治療。提高治療效果。

【主要分類】

臨床常用的臥位有:平臥、側臥、俯臥、半坐臥、坐位、膝胸臥、頭低腳高位、頭高腳低位等。

1.平臥位(仰臥位)。即病人采取自然仰臥,這是常用的體位。病人平臥時,頭下放一枕,兩臂放於身體兩側。對於昏迷病人頭應偏向一側,使口腔分泌物易於流出,防止吸入呼吸道。長期臥床的病人,膝下墊一軟枕,以保持生理自然彎曲,使病人感到舒適。對病人進行腹部檢查時,兩腿應屈起,以便鬆弛腹部肌肉,便於檢查。

2.側臥位。病人側臥,兩臂自然放置,下腿伸直,上腿屈曲,並在胸腹前和背後墊一軟枕,增加病人的舒適感。側臥位可減輕身體對骶骨的壓迫,預防褥瘡。側臥位常用於肛門部位的檢查、治療(如灌腸或臀部肌肉注射)。

3.俯臥位。病人腹部著床,頭偏向一側,兩臂彎曲放於頭的兩側。腹部及膝下各墊一軟墊,使病人舒適又不影響呼吸。俯臥位適用於不能或不適於仰臥或側臥的病人。如背、腰、臀部有瘡傷的患者。

4.半坐臥位。病人平臥,床頭抬高30~60°,雙手下各墊一軟墊,膝下搖起支架並墊一軟枕,使病人體位舒適不能下滑。沒有特製兩用三截床,可采用棉被靠背法:取棉被1~2條,折成長方形放於病人背後,膝下墊一軟枕。此種臥位,可減輕長期臥床病人的疲勞與不適,減輕病人呼吸困難,幫助腹腔及盆腔引流。患有胸部疾病(肺部感染、損傷及心力衰竭等),采用此臥位可以減輕內髒對橫膈和心髒的壓力,有利於呼吸,減少下肢回心血量,減輕心髒負擔。頭頸部手術後取半坐臥位,可減少頭部壓力和出血。腹部手術後,可使腹直肌鬆弛,減輕傷口縫合處的張力及疼痛,有利於愈合。

5.坐位。扶病人坐起,支起床頭或用棉被支托病人的背部。為使病人舒適並節省體力,可在床上置一小飯桌,桌上放一軟墊,病人兩手臂放於桌上,讓病人伏桌休息或稍坐。此種臥位適用於久病臥床體弱的病人或高度呼吸困難的病人。

6.膝胸臥位。病人俯臥,兩腿屈起成直角,臀部抬高,兩臂上伸抱頭,胸部緊貼於床上。此種臥位常用於肛門、直腸、乙狀結腸鏡檢查,矯正子宮後傾及胎位不正等。

7.頭低腳高位。病人平臥,然後將腳下床頭墊高,使床麵與地麵成15°角。常用於下肺葉支氣管擴張時的痰液引流及骨牽引等。

8.頭高腳低位。病人平臥,將床頭抬高15°左右。此臥位可減少頭部充血和血腫,降低顱內壓力,適用於腦出血或腦外科手術後病人。

褥瘡的預防和治療

【知識概述】

褥瘡(祖國醫學稱為席瘡)是長期臥床病人常見的一種並發症。初起可見局部皮膚紅腫疼痛,嚴重時潰爛,甚至危及生命,給病人帶來極大痛苦。特別是一些老年病人,由於生理機能衰退,皮膚營養和彈性降低,身體局部長時間受壓。造成血液循環障礙,更容易發生褥瘡。一旦發病,則不易治愈,纏綿日久,帶來嚴重後果。

【科學預防】

1.要避免局部長時間受壓或皮膚擦傷,對不能活動的病人,應每2~4小時幫助翻身一次。翻身時,應將病人的身體輕輕抬起再挪動位置,要避免在床上拖、拉、推等動作,以免擦傷皮膚。翻身以後,要把病人的體位用鬆軟枕墊墊好,使病人感到舒適。對顯著消瘦的病人,身體長期受壓部位,耍設法使之懸空,如臀部墊氣圈,跟骨及膝關節、肘關節等部位墊棉花圈、海綿墊等。

2.每次給病人翻身,都要注意檢查受壓部位的皮膚情況,並根據病情進行局部按摩。每天2~4次。對骨骼隆起的部位,每次至少按摩3~5分鍾,以促進血液循環。按摩時,可選用50%酒精和滑石粉,樟腦酒精、50%紅花酒精、當歸活絡酒等,以促進血液循環,消除水腫。尤其對局部出現紅腫,瘀血的病人更有好處。如皮膚幹燥,可塗5%硼酸軟膏,以免幹裂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