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6章 千夫所指(1 / 2)

第六百零三章千夫所指2008年5月9日,洲際交易所以公告的形式向美國國會發難,聲言目前英國和美國在能源期貨交易市場監管的條條框框已經太多了,市場價格反映的是交易各方對商品長期供需關係的判斷,不會因為政府部門匆忙的短期控製行為而受到影響。

市場眾多的交易者,當然包括敏感的對衝基金的參加,這保證了價格機製的正常運轉,政府的幹涉反倒會引發市場的不正常波動和負麵影響,純粹是多此一舉。

洲際交易所的反擊進行了全麵的權衡利弊,甚至搬出了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在2006年參加國會山聽證會的證詞,認為國際間對等、不同的交易平台對保證商品的市場運作非常重要,破壞該機製對美國國內的消費者是有害的。

甚至宣稱適當的價格水平對保持供求的平衡也是至關重要的,督促相關各方從長期的角度出發,努力為解決能源的供需問題而努力。

洲際交易所的反擊迅速激怒了美國眾議院。

美國眾議院能源商務委員會主席丁格爾立即甩出了一份調查報告,回擊洲際交易所的胡攪蠻纏、強詞奪理。

丁格爾拋出的報告非常的詳細,報告中指出,2000年1月,西德州原油即期合約僅有37%為投機客持有,其餘合約多半是有現貨避險需求的煉油廠和航空公司持有。

伴隨著油價的漲跌起伏,投機資金越來越多,到2008年4月,投機客持有的原油期貨比重已達71%,很顯然投機客操縱了原油期貨,大家可以簡單地想一想,期貨合約的持有轉變是否說明石油期貨市場已經和石油供給基本麵脫鉤,而商品市場已經成為肆無忌憚的投機客下注的賭場?

丁格爾的賭場論飄揚在國會山的上空。

高盛做多石油到底是默提的神奇預測還是在賭博呢?在石油漲到147美元的時候,默提是華爾街的預言大師,是波斯灣的石油信使,也是俄羅斯、委內瑞拉這一幹美國討厭的對手的招財童子。

高盛在華爾街是神話,是點油成金的聖手。無論是參議院卡爾·拉文跟戴安·費恩斯坦,還是眾議院丁格爾,他們的調查報告都有一個共同點,原來油價上漲並非供求失衡,而是投機資金的炒作。

高盛並沒有真正的石油需求,那麼作為洲際交易所老板的高盛,利用交易平台的便利以及在華爾街的威信,再加上默提報告的開路,在石油市場獲利數百億美元,就成為了美國國會千夫所指的投機分子。

美國民主黨參議員卡爾·拉文在國會山炮轟高盛的報告,異常憤怒地批駁,說油價突破100美元沒有正當理由,商品期貨市場已經成為投機的天堂、貪欲的狂歡節。

一石激起千層浪,美國能源信息局局長蓋爾·魯索也跟著站出來炮轟高盛,相對於拉文的衝動,魯索顯得更為理性,他耐心地從供求關係,從市場的石油需求增長到油價的增長進行係統的分析,最後得出的結論是油價每桶90美元比較合理,超過90美元,都是過分投機行為的結果。

魯索最後來了溫柔的一刀:“難道全球經濟都要為資本巨頭的過度投機來埋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