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寶寶不長個
體重是觀察小兒營養狀態的臨床指標。根據孩子發育的一般規律,孩子月增體重的最低值限是:0~6個月正常增長值≥600克/月;6~12個月正常增長值≥300克/月。如果連續2個月中,每月增長值不足這個標準,醫生便認為孩子的體重增長不足。
引起體重增長不足的原因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麵考慮。
(1)疾病因素:嬰兒4個月以後,從母體中帶來的各種免疫物質及營養素(鐵、鋅等)已基本耗盡。因此,6個月以後的孩子容易患病。腹瀉及呼吸道反複感染是影響6個月以後孩子體重增長不足的原因之一。因此,為了減少孩子半歲後患病的概率,需要增加孩子的戶外鍛煉及營養攝入。
(2)喂養因素:喂養不當是半歲以後孩子體重增長不足的主要原因。孩子半歲以後,輔食添加不及時、不足,可以造成孩子喂養困難、營養素攝入不足,從而孩子體重增長緩慢;輔食添加方法不當,如過早地添加某一種類食物、初次添加輔食的量過大,也可使孩子的胃腸道難以適應,導致消化不良。如果這種情況發生較多,會造成孩子體重增長緩慢,甚至體重不增或下降。因此,添加輔食時,不論從量上還是從種類上,需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這是保證孩子正常攝食,獲取營養的必要方法。
(3)心理因素:有的孩子吃得很好、攝入量足夠、睡眠好、也未患病,但是體重卻仍然不能令人滿意。此時應考慮到孩子是否缺乏母性的愛撫,是否缺乏適宜的刺激,例如撫摸、親吻、逗引、玩耍、交談等,這些是一個孩子正常發育中不可缺少的環節。環境的沉寂往往會令孩子感到無聊,有的孩子會表現為哭鬧。而從出生就習慣了這種環境的孩子,往往表現為體重增長不良。另外,家長過度地關注孩子,會令孩子的心理緊張、疲勞,同樣可能引起孩子體重增長不正常。
有些父母認為“隻要孩子體重在長”便可以了。其實,這個想法不利於改變生活中不適於孩子發育的不利因素。孩子的體重反映了孩子近期的營養狀況,是孩子智能發育的基礎。如果孩子有體重增長不良的情況,會影響他的生長速度,使這一階段的生長潛能不能得到充分的表達,而這一損失對孩子來說又是不可彌補的。因此,父母應積極尋找孩子體重增長不良的原因並及時糾正。
兒童不長個子的原因有哪些
剛出生的新生兒平均身長為50厘米,0~6個月時平均每月增長2.5厘米,後半年每月平均增長1.5厘米,1歲時達75厘米,2歲時達85厘米,2歲以後平均每年增長5~7厘米。因此,2~12歲的兒童身高可按此公式推算:身高(厘米)=年齡×7+77.孩子的實際身高若不低於此數值的30%,就屬於正常。一般說來,女孩從9歲或11歲、男孩從13歲或15歲開始,青春期的孩子身高每年可增長7~9厘米,少數人可達10~12厘米;青春期(16歲)後,發育逐漸成熟,骨骼開始鈣化,增高減緩。
(1)性早熟骨骺提前閉合: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性早熟的發生率也逐年上升。很多性早熟的孩子雖然當時的身高並不矮,但他們的骨齡已超前,而且垂體提前分泌大量性激素,使骨骺提前閉合,身高增長過早停止,最終導致身高普遍矮小。家長要多留心觀察孩子是否有第二性征過早出現、9歲以下孩子身高增長突然加速等現象,不要盲目給孩子進補含激素的食物。
(2)生長激素缺乏:大多數家長認為,小時候孩子長得矮不要緊,隻要在青春發育期加強營養,就能在身高上有個大飛躍。尤其是父母身高中等偏上的,更容易忽視這個問題,以至於將治療的寶貴時間延誤了。據統計,在8646名新生兒裏,平均就有1名是生長激素缺乏者。這類矮小者,隻要做生長激素激發試驗即能確診。確診後可及時進行生長激素注射治療。得了這種病的孩子隻要在7歲前開始治療,完全可以有正常人一樣的身高。
(3)亂用增高保健品:對於矮小兒童的診斷和治療,應在有經驗的醫師指導下進行。千萬不要自我診斷後,盲目輕信所謂增高術,購用“增高藥”。
(4)其他:有些矮小是一種疾病狀態,但父母往往不知道。如果孩子是甲狀腺功能低下、內分泌異常、染色體異常、中樞神經異常等原因導致的矮小,吃增高藥和(或)使用增高產品都沒有療效。所以,當發現孩子的身高、生長發育緩慢或者遠遠落後於同齡人時,家長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早帶孩子到醫院檢查。
哪些全身性疾病可導致矮身材
全身性疾病可以影響生長發育,其影響程度決定於病變的部位、病程的長短和疾病的嚴重程度。不少調查研究表明,兒童時期的急性傳染病如麻疹、百日咳、急性腸道感染等,如果治療不當或有並發症時,往往會影響生長發育。慢性疾病對發育的影響更為嚴重,由細菌、病毒、原蟲以及蠕蟲等引起的慢性疾病往往導致明顯的發育障礙,阻礙身高的增長。一些感染性疾病,如乙型腦炎、腦膜炎、中毒性肺炎、小兒麻痹症等,由於侵犯了大腦皮質細胞,對兒童的智力發育常常帶來不可逆的損害,這些兒童往往發育遲緩,嚴重的可表現為侏儒。
病變累及全身而致身材矮小的疾病還有許多。如先天性心髒病,慢性肺部疾病(包括嚴重哮喘和囊腫性纖維變性),慢性胃腸道疾病(潰瘍性結腸炎、局限性腸炎),慢性肝髒疾病(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腎髒疾病(慢性腎炎、腎衰竭),慢性溶血性貧血及其他類型的慢性貧血等,皆可引起生長落後或青春發育延遲。一般是由於疾病抑製丘腦下部和垂體的功能,使生長激素的分泌減少,或者由於血中生長激素介質的含量低,導致身材矮小。某些神經係統疾病也可損傷下丘腦-垂體功能,使生長激素的分泌減少,導致小兒身材矮小。
哪些內分泌疾病可導致矮身材
人體內分泌係統中對身高影響最大的內分泌腺為垂體、甲狀腺和性腺。最容易引起身材矮小的疾病有甲狀腺功能減退症、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症、垂體性侏儒症等。
(1)甲狀腺功能減退症:臨床表現視起病年齡、病情嚴重程度、病程長短而不同。如甲狀腺功能減退發生於胎兒期或出生不久的新生兒,稱為呆小病(克汀病);如甲狀腺功能減退發生於發育前兒童期,稱為兒童甲狀腺功能減退症;如甲狀腺功能減退發生於成人期,稱為成人甲狀腺功能減退症。總之,發病年齡越早,對人體的身高影響越大。
(2)垂體性侏儒症: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①原發性垂體侏儒症。患兒在出生時體重、身長均在正常範圍內。1歲以後出現生長發育遲緩,身高常低於同年齡、同性別小兒正常平均身高的30%以上。身材呈均勻性矮小,比例相稱。麵容比實際年齡幼稚,聲音尖細。胸、腹部脂肪比較豐富,第二性征缺乏,外生殖器不發育。智力大多正常。本病原因尚不明了,但與異常分娩有關。②繼發性垂體侏儒症。本病多在原發疾病之後逐漸出現症狀。發育障礙可開始於任何年齡。如繼發於顱內腫瘤,影響到腦垂體,引起垂體分泌生長激素不足,導致矮身材。
(3)假性垂體性侏儒症:患兒生長激素合成正常或稍高,但肝生成生長介質不足,使生長激素不能起作用,引致侏儒症。本症有家族性,屬常染色體遺傳,用生長激素治療無效。
(4)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症:臨床表現為高鈣血症引起的症狀,有肌肉軟弱、厭食、惡心、嘔吐、煩渴多尿、體重減輕、生長發育遲滯等。由於脫鈣,
易發生骨折及畸形,並有步態改變。由於脊椎受壓迫變形,呈現矮小,甚至臥床不起。
(5)假性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症:患兒甲狀旁腺正常或增生,分泌功能亦在正常範圍,但腎髒和骨骺對甲狀旁腺素的效應有缺陷,故致低血鈣、高血磷。臨床表現為矮小、肢體短、麵圓、臀肥、手足粗短,合並骨骺脫鈣和畸形。典型病例為第4、5掌骨及第1、5蹠骨粗短特別明顯。
(6)糖尿病性假性侏儒:本病又稱侏儒-肝大-肥胖-少年型糖尿病綜合征。發病機製是小兒糖尿病未能很好地控製,由於高血糖狀態及酮症等代謝紊亂,可刺激腎上腺皮質產生過量的皮質醇,形成繼發性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狀態。主要臨床表現為生長停滯,身材矮小,骨齡延遲呈侏儒狀。發病年齡越小,病程越長,則矮小越明顯。患兒有典型的滿月臉、水牛背及向心性肥胖。肝大可達肋下7~8厘米,但肝功能一般正常。
哪些代謝性疾病可導致矮身材
導致矮身材的代謝性疾病有:佝僂病,糖原貯積症,黏多糖病等。
(1)佝僂病:由各種原因引起鈣、磷代謝失常而致骨樣組織不能正常骨化,導致骨質軟化、骨樣組織增殖和骨發育障礙等而形成侏儒狀。有以下幾種類型。
①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在小兒相當常見,但引起嚴重侏儒者不多。輕症患兒的骨骼改變不明顯,一般不影響身高。重症者由於脊柱彎曲,膝外翻(X形腿)或膝內翻(O形腿)等可使身材變得矮小。加之肌肉韌帶的鬆弛,更增加畸形的程度。此外,患兒多伴有顱骨軟化、肋骨軟化、胸廓畸形(漏鬥胸、郝氏溝等)及神經、精神症狀,如不安、易激惹、多汗等。
②維生素D依賴性佝僂病:又稱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低血磷佝僂病,臨床表現為1歲後出現嚴重的佝僂病症狀,生長發育遲緩,身材低矮,弓形腿,脛骨向側麵彎曲,牙釉質發育不良。患兒並無缺乏維生素D的病史。
③低血磷性抗維生素D佝僂病:本病大多為家族性,少數是散發性。一般為伴性遺傳,亦可為常染色體顯性或隱性遺傳。病因是由於腎小管再吸收磷的原發性缺陷。特點是無缺乏維生素D病史,而佝僂病症狀多發生在1歲以後,
且在2~3歲後仍有活動性佝僂病表現。患兒生長遲緩,身材矮小,有進行性佝僂病的骨骼改變。對一般治療劑量的維生素D無效。用鈉及鉀的磷酸鹽混合劑和大劑量維生素D治療有效。
④腎性佝僂病:亦稱腎性骨營養障礙。特點為具有先天性或後天性疾病引起的腎髒疾病,如腎發育不全、先天性腎囊腫、腎盂積水、慢性腎盂腎炎等,而致慢性腎功能減退,發生鈣、磷代謝紊亂。骨骼出現佝僂病改變,骨質普遍脫鈣而發生劇烈疼痛,尤其是距小腿關節(踝關節)。同時還有原發疾病的症狀和體征。一般多在幼兒後期症狀逐漸明顯,形成侏儒狀態。
⑤腎小管性酸中毒伴發佝僂病:是一類因先天性或後天性腎小管運轉功能障礙而引起的全身性酸中毒病症。主要由於腎小管分泌氫離子和回吸收碳酸氫根離子障礙,尿液酸化功能失常,因而發生慢性酸中毒及鹽類調節紊亂,多伴發佝僂病。臨床表現為嬰兒期食欲缺乏、嘔吐、便秘、神誌淡漠、易激惹、骨痛、多尿、煩渴、乏力及生長受抑製等。較大兒童的症狀為體格發育遲滯、骨骺畸形、病理性骨折、煩渴、多尿、乏力、周期性癱瘓等。
⑥腎性糖尿病性合並低磷血症佝僂病:為一組多種原因引起的腎髒近曲小管功能紊亂而導致的全身代謝性疾病。患兒生後一般正常,大多在4~6個月以後出現喂養困難,生長發育遲緩,漸見身材矮小。還可伴多尿、脫水、發熱、骨骼畸形以及肝、肺、腎、淋巴結、眼、腦等相應症狀。發病的幾乎為男孩,可早在新生兒期起病。
(2)糖原貯積症(簡稱GSD):糖原廣泛存在於各種組織的細胞中,根據體內代謝的需要,糖原分子不斷合成和分解,它們是在一組完全不同的催化酶作用下完成的。糖原貯積症依其所缺陷的酶的不同可分為9型,多數屬分解代謝上的缺陷。本組疾病的共同生化特點為糖原的異常聚積,其中以量的增多為多見,少數類型其量反而降低,糖原結構可正常或異常,此外可有低血糖,血、脂肪成分及乳酸量的改變。疾病的最後診斷依靠酶的測定,酶測定可取材於肝細胞、肌肉細胞,部分可從白細胞、紅細胞或成纖維細胞中測得,其中Ⅱ、Ⅲ及Ⅳ型的酶可從羊水細胞中測得。本組疾病均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與矮身材有關的多為糖原貯積症Ⅰ、Ⅲ、Ⅳ、Ⅵ型。
(3)黏多糖病:是一組遺傳性代謝紊亂疾病。主要是由於先天性酶缺陷而引起黏多糖代謝障礙。臨床表現為侏儒,骨骼異常,特殊麵容,智力遲鈍,運動障礙及角膜渾濁等。根據缺陷酶的類型不同可分為6型。其中Ⅰ(H)型及Ⅳ型的骨骼病變明顯,常表現為侏儒體形。①黏多糖病Ⅰ(H)型。多於出生後6個月~2歲時逐漸出現症狀,體格發育明顯落後,呈侏儒狀。常有脊柱後凸及側凸,頭大而不對稱,發際低,眼裂狹窄,眼距增寬,胸廓扁平,肋緣外翻,肋骨脊柱端細小、胸骨端膨隆等症狀。②黏多糖病Ⅳ型,又稱遺傳性骨軟骨營養障礙。常有家族史,預後較Ⅰ型為好。表現為出生後一般發育尚可,第12~18個月會行走時開始發現異常,3~4歲以後發現一些進行性畸形改變。呈侏儒狀,軀幹短小,上肢相對較長,關節腫大,膝外翻,四肢呈半彎曲姿勢。可有髖脫位、髖內翻及外翻,肌肉無力,關節韌帶鬆弛,步態笨拙,搖擺狀。
哪些骨骼病變可導致矮身材
身材的高矮,主要決定於骨骼的支持作用,一旦骨骼發生病變,就直接影響到少年兒童的生長,導致身材矮小。骨骼病變所致矮身材的疾病很多,臨床上主要有以下情況。
(1)軟骨發育不全:是侏儒中較多的一型,主要由於軟骨化骨缺陷而骨膜化骨未受影響,導致骨的長度受到影響,但寬度仍然可增加。臨床表現為出生時體征已明顯;隨著年齡增長而更趨明顯。患者麵容粗獷、頭顱相對較大,前額圓凸,鼻梁下陷呈鞍形,下頜骨前凸。軀幹長度基本正常,四肢粗短,特別是上臂和股部,下肢彎曲特別短,測量上部大於下部,致使成為短肢侏儒,站時手不過髖。脊柱腰段前突,腹部向前隆起,臀區向後突出,步態搖擺。患者智力、肌力及性發育均在正常範圍。
(2)先天性鈣化性軟骨營養不良:本病又稱點狀骨骺發育不良,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疾病。臨床表現為嬰兒期發病,呈侏儒狀態。生長緩慢,身材矮小,四肢短小,特別是長骨的近端縮短。可有大頭或小頭,並指畸形,畸形足,大關節活動受限,多種皮膚病如毛囊萎縮、色素沉著症、角化不良、脂溢性皮炎等,並可有先天性心髒病及先天性白內障,低視力,智力缺陷等。
(3)軟骨外胚層發育異常綜合征:本病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臨床表現為侏儒狀態,多指(趾)畸形,指甲和牙齒發育不良,肢體大多數為近端短縮,掌骨融合。由於胚骨近端缺損,可致膝外翻。多伴有先天性心髒病,以房間隔缺損多見。30%患兒可於出生後2周死亡,存活者可在以後因心力衰竭死亡。
(4)成骨發育不全:本病為遺傳性疾病,有家族史。主要病變係骨外膜和骨內膜的成骨作用不良,骨皮質薄,脆弱易折,但骨折易於愈合,故可造成肢體彎曲,胸廓塌陷等多發畸形。臨床表現以骨骼易折(尤其是四肢)、藍色的鞏膜以及耳聾為其三大特征,但不是所有的患兒都具備。
(5)脊柱樞紐畸形:本病屬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新生兒期即表現為身材矮小,四肢較短,伴指(趾)畸形,手足內翻,耳郭畸形。可有脊柱彎曲等,智能正常。
(6)骨骺疾病引起的矮小:有脊柱先天性或後天性畸形、短頸綜合征、骨骺創傷引起的生長遲滯等。
哪些染色體疾病可導致矮身材
染色體疾病是因染色體數目異常或結構畸變而引起的疾病。根據類型與臨床表現的相關性,將染色體病分為常染色體病、性染色體病和攜帶者三類。常染色體病是指由1~22號染色體數目或結構異常所引起的疾病,共同的臨床表現為先天性的非進行性智力低下,生長發育遲緩,伴有五官、四肢、掌紋、指紋、內髒等方麵的畸形。致身材矮小的常染色體疾病有貓叫綜合征,4號染色體缺臂缺失綜合征等。性染色體病係指由X染色體或Y染色體數目或結構異常所引起的疾病,其共同臨床表現是性發育不全或兩性畸形,有的患者表現為生殖力下降,繼發性閉經、智力差等。引起身材矮小的性染色體疾病主要是性腺發育不全綜合征。攜帶者係指帶有染色體結構異常但仍為正常二倍體的表型正常的個體,其共同的臨床表現是引起流產、死產、新生兒死亡或生育出畸形兒、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的小兒。伴有身材矮小的染色體疾病較多,其中較多見的疾病有:
(1)貓叫綜合征:為常染色體異常性疾病。是第5號常染色體的短臂發生缺失所致。已知第5號常染色體的短臂共有5個區帶,隻要缺乏一部分即可引起本病。一般群體中受損害的發生率約為1/5萬。通常多見於女孩。臨床特征是微弱悲哀的哭聲似貓叫。生長發育障礙,智力低下,體重輕。頭小、滿月臉、頜小、頸縮,瞼裂外側向下傾斜、兩眼眶距寬、上瞼下垂,可伴視力下降、白內障等,半數以上患兒還伴有先天性心髒病等。
(2)先天性性腺發育不全綜合征:又稱先天性卵巢發育不全綜合征。為性染色體異常性疾病。本病體細胞染色體數為45個,包括22對常染色體和1個X染色體。據統計,本病每萬個活產女嬰中有1例。臨床表現為性幼稚症、蹼頸、肘外翻、身材矮小等,智力正常或較差。35%患者出現心血管係統異常,其中以主動脈縮窄多見。